2024年9月13日 星期五 晴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健康时报》副总编、卫生健康领域知名记者赵安平今天早上给我们妇幼保健院的院长们上了一课,题目是《新时代媒介素养与健康传播》
他采写的《梁启超为啥不告协和医院》《社区医生张晓琳传奇》《没有赢家的对立》等报道呼吁建立理性,和谐,善意,共赢的医患关系。而且他还开创了中国记者深度报道国际医疗的先河。
他谈到了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说:你看到的世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媒体为你虚拟的一个世界。的确是这样的,记者拍或者写的角度不一样,你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媒体是把自己想要你看到的东西呈现在你的面前。
医疗行业的新闻报道就像一把双刃剑,好的报道会让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而坏的报道不仅会对一家医院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更会对医患关系造成特别坏的影响。
2011年,一则《婴儿被诊断需做十万元手术,最终用八毛钱药物治愈》报道就曾在医疗圈引起热烈讨论。
新闻称,一个出生六天的婴儿因无法排便,前往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被诊断疑为先天性巨结肠,做手术需10万元。婴儿父亲拒绝手术,转投其他医院,医生只是开了8毛钱的石蜡油就缓解了婴儿症状,为此,患儿家属还到深圳市儿童医院讨要说法。
而后续的调查发现,患儿的确患有先天性巨结肠,“石蜡油”只是采取了保守治疗缓解了症状而已,并不治本,“10万多元手术”的治疗方案符合医疗规范,但“8毛钱药痊愈”的报道却让铺天盖地的网民纷纷指责医生“过度医疗”,有当地媒体称,当时深圳市儿童医院有3例有手术指征患儿的家属疑受事件影响拒绝手术。
此后发生的一切可以用峰回路转来形容,这孩子病的越来越严重,骑虎难下的家长最后偷偷跑到外地做了手术,不想被网友发现。最后只好灰溜溜的公开道歉。但也仅仅是道歉而已。
对深圳市儿童医院连续几个月造成的极其恶劣的影响却一笔勾销,没有任何法律上或者经济上的惩罚。不过这件事儿的始作俑者,即那位记者现在已经在医疗圈臭名昭著。
这位记者摒弃了作为媒体人的专业性,却同样是吸睛和火爆。所以导致了现在大部分医疗行业的专家们对媒体的印象不是太好,因为媒体信息经常传递不够准确,造成读者的误解。
很多情况下,公众对其他领域的报道信任度较低,但是对医学报道会倾向于相信,这对于传播者来说较为有利,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要想欺骗的话,公众很容易上当。
这就对医学报道者提出了更高的新闻操守、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要求, 你得将严肃医疗信息有效、准确地在社会中传播,更好地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循环,这是医学报道有别于其他报道的第一点,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才是医疗媒体始终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新闻报道一定要专业,要有新闻操守,不能乱写。
如果乱写了,就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无数媒体面对市场经济,面对商业化竞争,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吸引眼球,如何吸引点击率,如何吸粉。在这种大环境下,某些媒体,忘记了道德、职责和良知,一味以赚取流量为己任,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
当初的产妇缝肛门事件,记者在完全没有采访当事医院和医生,完全没有咨询专业人员意见的情况下。采信患者单方面的言论和立场,炮制了了轰动全国,严重恶化医患关系的缝肛门事件。
中国某些媒体和记者编造的一些涉医事件, 比如前面说的八毛钱治愈先天性巨结肠事件,茶水代尿事件,阑尾手术切除子宫事件。真是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而其背后,是不断恶化的医患互信,不断撕裂的医患关系,不断被暴力伤害的医务人员。
赵安平副总编对这些不良记者也并不偏袒,而是直接批评他们没有职业操守,缺乏职业道德,做为媒体人一定要秉持公正的立场,坚守做人的底线,公正、客观、专业地进行报道。
他也提醒我们医务工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最好在采访前签个协议,保障自己的权利,不要让记者断章取义,发一些对自己不利的文章。
我喜欢写日记,但不会写新闻报道等。我仅仅只是本着自己的良心、道德、真心、初心去写,而不会为了博取眼球写一些无中生有、没原则、没底线、不道德的东西,我的日记大都给自己和朋友看的,也从不追求流量,因此,写得不少,有强烈反响的很少,我也从不在乎,只是默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要陷入媒体给我们虚拟的那个世界里不能自拔,而是走出信息茧房,做好自己,写出真实,保持清醒,拥有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