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到三个月是高中毕业以后在家呆得最长的日子,也想趁这最后两个月多留在家里与父母做伴。
有时候会质疑自己的做法,总认为“好男儿志在远方”,尽管不是男儿,但是我的志呢?更理想的度假模式就是找一份实习或打一份工,并非在家啃老,悠闲度日。
另一方面,又觉得以后在家的日子合起来也许都不会像这次一样长,在最好的年纪拼搏固然没错,但如果出现这么一个空档,能与父母相伴也是极好的。
找工作无果,决定在家修仙。
这次在家很合时宜,弟弟即将上初三,暑假补课,补课期间每天早上5:30起来送他去学校,恰逢家里农忙,父亲晚上需起来看火,母亲晚上更要4:30起来煮饭。此次回来可以多少减了他们的负担,多睡少累,这是最大的意义所在。
不像其他许多儿女,也许是因为家庭的原因,吵架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历数记事以来的吵架事件,没有,不乐于也不擅长吵架,但容易生闷气,一天左右便消散。有人说生闷气会憋出内伤,确实如此,但生闷气的好处在于:
你在愤怒的时候并未将最不得体和伤人的话说出口,生气的过程如凸形抛物线,当气到峰值就开始下降,进入冷静过程,想不通的可以再心平气和地交流,想通的就自然想通了。
始终无法改变最容易在家人面前发脾气,女神苏芒说过:“对工作要求高一点,对生活要求低一点,对家人要求更低一点。”尽管赞同这句话并深刻地记着,但还是会控制不住,或许是还没有真正长大,总是认为父母足够宽容。其实不是,他们也会受伤。
记得有一次,实在受不了父亲不爱护书籍的行为,便对他说:“以后你别动我的书了,你动一本就破一本”。如今想想还是会因为父亲的习惯生气,那天一旁的母亲听了,等父亲不在的时候对我说:以后不能这样说话,这很伤你爸的心。回想前一刻,当时的父亲,确实沉默了。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自己一不小心、不以为意的话都会伤害他们,不是因为他们的心像玻璃一样不堪一击,而是因为孩子是他们最在乎的人。之后的每一次,发现自己说话太过而至于伤人,都会马上采取措施自救,认错或将话题转成“玩笑式”。同样的“气愤事件”,换另一种表达方式,收获不同的效果。
弟弟处于青春期,不算很坏,但很气人,有几次想要跟他冷战,对他不苟言笑,以让他明白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姐姐真的生气了。除了帮父母忙,得空的时间不是在家看剧打游戏,就是出去找别人玩。特别看不惯他那不求上进没有危机感的样子,如果不是作为姐姐,断不会和他这种人说一句话,简直就是浪费口舌。
但他也并非完全一无是处,只是对学习的这件事认知不足,在父母长辈面前,他是尊敬的,至少在言语上不具有攻击性,偶尔卖乖。因为是他的青春期,对他的褒扬仅限于次:好事虽做的不多,但坏事还没做过(过头的过)。这很阿Q了。
为了使离别具有仪式感,这次暑假决定走之前写离别书,分别给父母、弟弟,认为极有意义。
另附:
家对我而言就是颓废的天堂,想干正事,别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