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我在这边挺好的!”
是这些年我们撒过最多的谎。
01
—
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
新一期《奇葩说》的辩题是:在外地工作,我过得不开心要不要跟爸妈说?
刚看到这道辩题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当然不说啦!”
隔那么远,说了也没用,还让爸妈担心。
从离开家上大学到工作,我已经在外十几年,习惯了报喜不报忧,每次打电话都是“我很好”、“放心啦”,好像成年人就应该这样,但随着正方辩手阐述观点的时候,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
因为我想起了前两天和我父母视频,快挂电话时,我妈说:“姑娘,你以前是很忙,我们怕打扰你工作都不主动给你打电话,现在你稍微闲下来了,没事就跟我们视个频,我们各自讲讲最近发生的事情,哪怕你有些不开心,我们也能帮你分担分担。”
当时听我妈说完这段话,我眼泪差点没忍住,多么朴实又心酸的请求啊!
父母对我们没有别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多听听我们的近况,能够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他们也需要在儿女的生活中有“存在感”!
所以我一边听着节目中大家的唇枪舌剑,一边在思考,为什么小时候我们小磕小碰,被人欺负,第一时间就想着去找爸妈求安慰,越大反而越不会在他们面前展露脆弱了呢?
大部分人会说:“我工作/感情上遇到了问题,父母又解决不了,还老瞎想,还不如不告诉。”
其实,我们是不是有点低估咱爸妈了呢?
02
—
你并不比你的父母聪明多少
曾经看过一篇微博,主要表达观点是,现在很多年轻人有一个误区,自以为在高端写字楼里工作穿梭,其表现就优于我们的父母一辈,其实这不过是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
现在在公司的格子间里吭哧吭哧做PPT的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完全没有区别。
我们经历的事情,父母也经历过,甚至那时他们更加艰辛。
也许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什么是大数据,但这辈子谁没被人穿过几次小鞋,没被人辜负过,没遇到过几个难捱的时刻。
但他们就这么扛过来了,我们要向他们请教的是哪怕低到尘埃里,也能坚韧的开出一朵花,撑起这个家的生活哲学。
所以,如果有不开心,就去找老爸老妈聊聊吧,你会发现你从来没有仔细了解过他们,并且会从他们身上汲取不一样的精神力量。
03
—
父母最需要的是被需要感
我们经常会发现,即便我们成家了,父母还是会见缝插针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这种现象可能是中国的父母特有的,因为对于大部分我们的父辈那个年代的人来说,孩子可能是他们唯一或者最重要的寄托,他们太有奉献精神了。
现在孩子有了自己的家,瞬间老两口发现没有什么可以做的了。
当然,我一直是很呼吁,老年人一定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过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但现实情况是,哪怕他们有自己的爱好,但最关注的还是孩子生活的如何。
也许我们觉得跟父母袒露不开心,会让他们在远方更牵挂,会让他们也不开心。
其实恰恰相反,父母是很享受孩子跟他们诉苦的,那种被需要感会让他们在远方的老家安心,仿佛我们还是当年那个被抢棒棒糖就去找妈妈哭鼻子的小人儿。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永远只给父母报喜,我们的对话大致就是——
“妈,我很好。”
“那就好,在外注意身体。”
“爸,我挺好的,钱够用。”
“好,有需要就跟爸讲”。
这样无限循环,双方都客客气气的像个外人。
但如果我们今天被老板批评了,找爸妈吐槽一下,他们说不定也会分享一下当年被领导虐又怎么解决问题的经历。
这样一来一往,可能我们的心情变好的的同时,还能了解到父母年轻时的轶事,父母还会有“你看,我们还宝刀未老,能帮孩子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04
—
和父母沟通是最大的孝顺
我们能跟伴侣互相倾诉,能和朋友一醉解千愁,甚至在网络上跟陌生人吐槽,为什么就不能跟从小看着自己长大的父母沟通呢?
我们常认为,对父母好就是,给他们买衣服,买房子,给足生活费用等等。
其实,父母最需要的是参与感和被需要感。
我们常年在外,他们急于想了解成年的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是他们可以帮上忙的,他们想说:“孩子,我还是你的依靠。”
所以,过得不开心的时候,当你自己过不去那个坎儿的时候,千万别忘了,你还可以挂着眼泪鼻涕,回头找爸爸妈妈告状和撒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