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泰山路二十多年以前不叫泰山路,叫牛行街。
1911年春,漯河市源汇寨农民刘怀开办了漯河地区的第一家牛行。
源汇寨及周边村镇的农民,牵着牲口来到牛行进行交易,生意十分兴隆。
发展到1935年前后,共有牛行140余家,从业人员多达1500余人。因为牛行遍地,这条街就被叫成了牛行街。
在漯河牲畜经营最红火的几年间,平均每年上市交易的牲畜达80万头,成交量达30余万头。
1955年6月27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划分全国六大牲畜市场,把漯河排在第一位。
一业兴旺,百业兴隆。
当时有“牛行街,两条沟, 一直通到信阳州”的民谚。
每年都有著名的骡马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聚集在漯河,将许多完成交易的骡马运往全国各地。
成群成群的牛,成群成群的马,成群结队的骡,成群结队的驴,漯河的牲畜交易大会,老百姓称之为“骡马大会”。借它的影响,漯河的牛行街成就了一座城市。
漯河的风俗是逢会必有戏。骡马大会这样的全国性盛事更少不了唱戏。
而且经常是两个或多个剧团唱对台戏。对台戏很有看头,剧团为了比赛拔头筹,都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绝活不断,精彩频出。
以前的年代,精神和物资都奇缺,所以尽管酷暑炎热,也抵挡不住四面八方的百姓拖家带口涌来赶会,看戏,顺便买东西。
除了牲畜交易和唱戏,还有玩杂技的,变魔术的,
卖各种小吃的,咸牛肉,猪头肉,烧鸡,凉菜,粉浆面条,芝麻叶豆腐脑,炒凉粉,调凉粉,蒸面条,甜豆腐脑,包子,油馍,胡辣汤,炸油条,炸馓子,瓜子,花生,花米团,薄荷糖等等。
卖衣服布匹的,卖锅碗瓢盆案板炊帚日用百货的,卖各种小玩意儿的,人山人海,万人空巷,比现在的食博会还要热闹几倍。
这天小娄的妈妈带着两个姐姐和五六岁的小娄来牛行街赶会。
牛行街上摩肩接踵,他们一家在街上挤来挤去。
天气很热,小娄听到:“雪糕,雪糕,清凉解渴,三分钱一个。”心里特别想吃,就晃晃妈妈的手:“我吃雪糕。”
妈妈两只手在上衣口袋按了按,又在裤袋里掏掏,然后摊开双手说:“今天出来没有带钱。”
小楼没有办法,只得忍着馋虫忍着热,继续跟着妈妈姐姐在街上穿来穿去。
走到一个卖凉鞋的摊位前,妈妈对他二姐说:“雅静,试试这个凉鞋。”
二姐一试很合适,也很喜欢。天这么热,她还穿着手工做的夹棉鞋呢。妈妈掏出一块五毛钱给二姐买下了那双凉鞋。
小楼一看不是没有钱,妈妈口袋里有钱。就又晃着妈妈的手说:“我吃雪糕。”
妈妈这次没有装模作样掏口袋,而是直接摊开双手说:“没有了,今天出来,就装这一块五。”
小楼只好又跟着妈妈和姐姐在会场里转来转去,转到了卖布匹的摊位前,妈妈指着一匹布问小娄的大姐:“雅芳,你看那块布好不好看?”
大姐很喜欢。她身上的衣服早剥色了,也又窄又小。妈妈就给大妞扯了四尺布做新衣服,掏出两块钱给卖家。
小娄一看还有钱,又摇着妈妈的手说:“我吃雪糕。”
妈妈手也不摊了,干脆地说:“就剩这两块钱了,没有了,花完了。”
小娄感觉其实妈妈兜里还有钱,但是他再也不问妈妈要雪糕了。
农业机械化了,用不上牲畜种地了,名不副实了,牛行街都改了名称了。现在的孩子没有几个见过牛马驴了,更想象不出来牛行街的热闹。
小娄今年五十岁,记得当年骡马大会的空前盛况,和那年妈妈屡次对他说的谎言。
他说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是能省就省。一分钱难倒英雄汉,都是没钱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