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善与恶,诚如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所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无善无恶心之体。人性本是空无,如纯洁的白纸一张,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这个是人心的本体,本来的面目,原始的底色。孔子是说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并没说人天生善或恶。人性是相近的,具有平等的意义。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各执一端。应该说阳明心学的人性本无善恶,才是客观的真相,可上承孔子之说。2、有善有恶意之动。如果人只是停留在自然属性,如同其他动物一样,无文明,不社会,也就无所谓善与恶的区别,行为完全可以自由发挥,任由本能。但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构建了社会形态,如家庭,族群,社区,国家等,也就有需要区分善与恶,好与坏。区分善与恶首先是来自后天人的意识意念,属于人文范畴的社会规范。也就是说善恶是人类精神意识活动的一个产物。3、知善知恶是良知。社会要长治久安需要有善恶的区分,并因此形成一系列的社会规范。所以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事实上都需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就是良知,人人心中都要有把评判善恶的尺子。那从人的社会属性这一角度来看,这个良知必然是作为社会人的本能反应,因为知善知恶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所谓天地良心,就是良知,是做人的底线。4、为善去恶是格物。有了社会,有了人文,有了善恶,自然就要为善去恶。按照王阳明的意思,君子大人之道,即大学之道,就是致良知。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条儒家主张的人生修炼大道,朱熹说的八条目就是致良知的生命过程。格物就是致良知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为善去恶。致良知就是人生修炼,使人不断向善,积善为德,不断完善,以至于成贤入圣。总而言之,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善恶就会存在一天。人类社会要向美好的理想未来前进,必然就要不断为善去恶,不断致良知。博雅堂主 20200524 博雅黉堂测天性,看风水,起名字,写对联读经典,传易道,修身心,致幸福测天性,知天命,定志向,选专业,选职业,选行业看风水,看住宅,看公司,看厂房,看环境,看山水起名字,个人名,公司名,商标名,产品名,改名字写对联,嵌名联、嵌名诗、公司联,风水字、风水联读经典,儒经典、道经典、佛经典、诗经典、医经典传易道,儒心法,道心法,佛心法,明心性,天人一修身心,明自性,善扬长,善避短,善养生,致中和致幸福,身修正,择佳偶,选伙伴,立正业,齐和家 博雅堂主博雅黉堂入大学堂读古今经典行中庸道学中外圣贤传播国学智慧创造美好生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