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和庞涓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了解:
孙膑和庞涓是同门弟子,庞涓在魏国的将军,嫉妒孙膑的才能,把孙膑搞残废了。后来孙膑说服齐国使者前往齐国,史书记载孙膑在桂陵和马陵先后大败庞涓,并在马陵道上将庞涓万箭射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知心不可无。
而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已经很难一探究竟。
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应该适当给历史人物做加减分,比如庞涓,征战三晋、讨齐伐楚、争地于秦,几乎把魏国周遭打了个遍,一生树敌太多,死后墓穴也被挖了又掘,毁了又坏。所以庞涓生前死后都不会有好名声,史笔一挥就盖棺定论了。读史的时候,最好对这类“坏人”,加点分数,才能更接近真正历史。
这么说也并不是要为这些“坏人”翻案,更不是哗众取宠,只是想对冰冷的史书多一点人性的思考,也许只有思考过后,才能真实感受到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的存在。
当然,对于学道理的人来说,加不加分就无所谓了。史书中无非就是一些道理反反复复讲来讲去,这边就算漏一点那边也会补上,从这点来看,看到的是否是真正的历史又有什么所谓呢?
其次,庞涓失败,魏国衰落的一个根本原因,还是魏国的外交策略。不同于魏文侯时期的联合三晋,魏惠王则是与赵韩交恶。魏惠王时期,魏国几乎打光了所有家底,从此一蹶不振。
庞涓墓(孙膑所立):
附原文:
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愬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齐因起兵,使田忌、田婴、田盼将之,孙子为师,以救韩,直走魏都。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魏人大发兵,以太子申为将,以御齐师。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乃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于是令齐师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到斫木下,见白书,以火烛之。读未毕,万弩俱发,魏师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大破魏师,虏太子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