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走了,带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绝,采菊东篱,归田园;植杖耘籽,耕南山。他远离了车马的喧嚣,依偎在心灵的净土,挣脱了束缚,拥抱了自由。烈性刚肠不折腰,满园尽带黄金甲,这固然赏心悦目,默然隐忍历冬寒,万紫千红总是春,又何尝不是更大的人生乐事呢?有一种崇高,叫折腰!
小人俯首喻于利,君子折腰喻于义。为妻儿老小折腰,此谓恩义情深;为普罗大众折腰,此谓兼济天下,为未竟事业折腰,此谓忍辱负重。在陶渊明选择挥手自兹去,轻舟过重山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画卷的深处,一批仁人志士,折出了伟大,弯出了脊梁!
司马迁折腰了,一场无罪辩护,惨遭宫刑捆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样的境遇,怎一个辱字了得!既然获耻于庙堂之高,为何不寄情于江湖之远,就此挂印归去,沧海逍遥?在那样的奇耻大辱面前,他完全可以将史官的责任抛之脑后,无人非议,但司马迁选择了向现实折腰,向皇权低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如果没有司马迁的折腰,何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洪篇?现实让他遍体鳞伤,是他的忍痛折腰,让他的伤口长出了翅膀。
苏轼折腰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轼的自嘲,同时也是他坎坷经历的写照。作为“被贬专业户”,他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宦海浮沉,风吹浪打,宋人口中的天之骄子,文坛奇才能忍受命运这般无情的嘲弄?出人意料,我们眼中恃才傲物的苏轼折腰了。纵使一肚子不合时宜,纵使满目的明枪暗箭,纵使终年的羁旅漂泊,他忍了下来,他的身后是官场的风吹雨打,他的面前是百姓的笑靥如花。他一路折腰,从北到南;一路高歌,经冬复夏;一路芬芳,海角天涯!
司马迁和苏轼无疑是伟大的,受常人所不能受,忍常人所不能忍,即使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他们牺牲了小我,成全了大我,在历史的长河里,在百姓的泪水中。他们折下了腰,却在灵魂上树起了永恒的丰碑。
折腰,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眼光;折腰,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睿智;折腰,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通透。
当秋风起,菊花香,夜微凉,不知独倚南窗的陶渊明,会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