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西弗书店里偶然读到了吴军的《格局》,大受启发。于是就买来了这一套四本书。今天就第一本——《态度》写一下读后感。
这本书分六个章节,由40封家书组成,每一封家书里讲一个话题。文字简单易懂,条理清晰明确,道理也还是那些道理,读起来并不累。如果你家里有孩子上中学或者大学,建议你和孩子一起读一读,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都会让你受用。讲三个我比较认同的点,以供记录,再过十五、二十年,我可以再读。
最好是更好的敌人
作者给的解释是:“任何进步都比没有进步好。”工作多年,我虽然没有改掉重度拖延症,但是确实是决定不再做一个完美主义者。一味的想着做到做好,反而导致自己一再的纸上谈兵,而没有行动。没有行动,自然没有结果。“很多时候,一些人无所作为不是因为不想做事,而是一根筋地追求最好,最后什么也得不到。”吴军拿谷歌内部的一些操作举例,在我看来这就是在运用敏捷项目管理的思路,产品先以最小可执行为目标来上线,后续再改进,慢慢满足后续新的、更复杂的需求。有一个假说讲人的大脑也是这样,首先是鳄鱼的大脑,上面叠加一个猩猩的大脑,最后再在上面叠加一个人类的大脑。人脑一直是在前序产品的基础上改造、打补丁之后才有了今天如此复杂的构造和功能。
生活是具体的
“这是德国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德国人我也见过一两个,萍水相逢,接触不深,不知道德国人用英语说“生活是具体的”是怎样的。作者在书里给了不少例子,我的理解,生活的具体,在于其多维度。最简单的,对于一个问题的讨论,一定要放到问题所处的空间点和时间点,然后把这个问题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拉伸后再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会那么片面。举个例子,搞投资决策既要看静态评价指标,也要看动态评价指标。说一点不太成熟的看法:人的思维有一个弱点,就是呈线性,但凡学会了用矩阵的方法思考,或者说学会利用二维坐标系分析问题,工作效率都会事半功倍。
体面地拒绝
人在社会中,无法避免和同事、亲戚、朋友、陌生人打交道,也就无法避免求助他人和面对他人的求助。这个“忙”你是帮还是不帮,“涉及处理人际关系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和技巧”。作者把不同请求进行了分类。这里呼应上一条,作者主要在两个维度上对请求进行分类:一是能不能帮上忙,二是愿意不愿意帮忙(这里可以做一个表格的,但是略去了)。不同的情况,如何应对,写的清楚明白。重点是在你愿意帮忙的时候,要把握好事情的难度和自己的能力,后者要大于等于前者的三倍,你才能体面地“答应”对方,给出积极的信号。然后作者️又讲了四件切忌不要做的事情,都是讲拒绝,给出了“体面”这个词的定义。
这一段让我想起陈晓卿讲南方和北方饭局的一个视频,讲北京人、上海人如何帮陈晓卿约梁文道吃饭。大家可以看看,一乐。
吴军身上的光环太多,清华毕业、霍普金斯博士、谷歌研究员、腾讯副总等等。这书里很多内容是关于他两个女儿的日常生活,看多了,容易觉得是他在凡尔赛。但是,也许,这就是他们具体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