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而言,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神奇的存在。譬如“立秋”,就曾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祖先们与大自然之间通灵般的经验与智慧。记得二十多年前在乡镇工作的时候,每到炎热的夏季夜晚,人们习惯于搬上竹床到户外纳凉。总是不早不晚就在立秋的那个晚上,几乎每个人都会扎扎实实感受到身下竹板传来的丝丝凉意。纵使之后还会碰上秋老虎,暑热并不一定会很快散去,但夜晚的光景的确会变得不同,睡在竹床上纳凉的场景,也顺应着节气的更迭悄然退出。
工作三年后我离开了农村,辗转到县城、市里、省城讨生活。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让我与活泼而生动的大自然日渐隔膜,对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渐渐地漠不关心起来。
捧读这本书,仿佛激活了我心中一些沉睡已久的东西,让我意识到:原来这二十四节气,就是祖先送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当你走进它,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在现代都市之中的我们,与自然、与传统、与祖先依然保留着丝丝缕缕剪不断的联系。
二十四节气,凝聚着祖先的经验总结与智慧结晶。千百年来,人们在自然中观察,在天地间摸索,在生活里总结,逐渐掌握了这一套系统,这一种规律。
它呼应大自然的脉博与节律,关于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关于雨雪的身影、鸟虫的消息;
它顺应天时指导着农村社会的重要活动:关于季节的更替和温度、天气、物候的变迁,关于播种、耕耘、收获、贮藏;
它创造生活中循环相继、连绵不断的仪式:关于君王的祭祀、村社的庆典和升斗小民的饮食衣着。
节气有一个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从商朝的四个,到周朝的八个,直至秦汉年间确立二十四节气。当我们真正重视并理解这份遗产,会由衷地为祖先的智慧而自豪,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自豪,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自豪。
这镶嵌在一年四季之中的二十四颗明珠,沉淀着对自然、对人生的认真观察与细腻体会,回荡着人间劳动与天地规律同频共振的和谐旋律;展示着世俗生活中神秘与现实的结合,质朴与诗意的融汇。
身处钢筋水泥丛林的我们,或多或少仍然受到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与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与诸多的传统遗产的确有些渐行渐远了。也许,我们最应该重拾的,是个体与自然的交融,生命与天地的和谐;最值得珍视的,是生活中一个个慎重而充满热切期望的仪式。
毕竟,我们不该也不能走在传统之外,走在天地之外,走在时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