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张“影院老板被迫转行卖鱿鱼”的图片在微博上流传,后来被证实是江西某影院的影院经理。当不少人还停留在摆地摊的“口嗨”阶段,像华谊影城这样的影院人已迅速在街头把地摊支了起来,而他们中的大多数甚至穷到没钱添置一辆五菱宏光。
影院停摆现已进入到第168天,官方迟迟未发布开业许可,数百万影院从业者领着1000出头的月薪,为生存发愁。
传言的开业时间从3月一直飘到了5月底,然后是6月中旬,转眼现在又推至7、8月。这些信息一度重燃起影院人的希望,现实却一次次将其扑灭。
在6月份准备复工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事,博纳副总裁跳楼了。
“三年之后又三年,感觉撑不下去了。”某影院人在朋友圈感慨。
在漫长的等待期下,无数影院人的耐心被消耗殆尽。
后疫情时代的影院人都去哪儿了?
仅以此篇收集了一些影院人的缩影:
1
柳菁菁,影院从业3年
小柳则一早就成为了“地摊生意”的一员。
她就职于广东一家年票房在1500万元左右的影院,一过完年就早早从老家返回影院所在的一线城市,她以为疫情很快将过去,影院很快就会开门。
而在等待的空窗期,她和其他的同事一起,成为了在影院线上渠道和个人朋友圈里吆喝卖货的一员。“饮料薯片爆米花,能卖的都卖。
天天发朋友圈刷屏。可就算按照进货价来卖,销量还是很差,到后来,影院再也没有派给我们任何工作了。
虽然在编的50多名正式员工都没有被辞退,但发放的工资仅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扣除社保后员工每月到手的工资仅有1200元左右。
由于在一线城市生活需要大量的生活成本,小柳的同事们只好待在老家,坐等复工。
他们也不是没想过离开影院换份新工作,一方面不断传出的影院即将复工的消息反复吊着他们;另一方面,他们中大部分都在98年以后出生,社会经历较少,在当下需求激增的求职市场中竞争力不大,本来职场技能便相对单一,在后疫情时代,更是无法收获一份新的工作。
相较于这些年纪较小、尚未成家的影院人,那些上有老下有小,还背负着房贷的中年影院人承担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2
王木木,影院从业5年
我们影院4月份的时候,工资都还是全额发放的,到后来,就只能发放50%。
现在,我们剩下的两位值班经理是按照当地最低的工资来发放的,其他的十几个员工,要么劝退,要么去找其他工作了。
我家庭条件还行,我可以耗着,但我身边的同事有不少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还有房贷车贷,有一个同事被裁之后回了老家湖北,现在找工作还要中介费;隔壁影院没钱了,员工宿舍都没敢租了,还留着的员工只能自行解决。
想要活下去,只能出去找工作,我们纠结在离开和等待之间。
每个月都会传出消息说下个月可以营业,可每次都是“狼来了”。
五月份的时候,我出去找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工作,但是5月20号左右,影院说6月10号要开业,我就辞职回来了。
当时大家都非常积极过来打扫卫生和消杀,拿着吸尘器在座位上吸来吸去,大家高高兴兴的,每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快乐的保洁。
打扫完之后,我们就回家去等确定的营业时间了。我们当时还担心会有个小高潮,在设想观众回来了,我们现在人员不多该怎么办,要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但是6月11号北京疫情出现之后,大家觉得又没戏了。
当时的心情没法形容,跌宕起伏吧。这一回的“复工失败”,已经没人有反应了,觉得也无所谓了,就这样吧。
我想,哪天我真的辞职了,去找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工作也不会很难,但现在影院复工时间一直没办法明确,我还没法安排自己这一年的规划。
3
王辉,影院从业8年
六月以来,王辉所在的影城终于坚持不住,劝退了所有基层员工,只留下六个管理层停薪留职,其中包括他。
原先是副经理的王辉,现在成为了一名美团单车的搬车小哥,白天兼职摆车,晚上扮成无脸男,打着影院的旗号摆地摊,售卖爆米花、拖鞋、玩偶。
室内的兼职一般只能做4个小时,有个同事就是做了两份工,早上4小时在一家超市,下午4小时又去另一家超市。
我也打算晚上再去找一份兼职,不然真的活不下去。
谁不想休息啊,为了活下去,不敢。
同事们现在有的在奶茶店,有的在便利店。
有一个女孩子之前也和我们一起在永辉超市搬货、上货,被辞退后还在找工作,我这是搬车的,肯定不适合她。
现在这份工作完全不够开支,每个月的房贷2000元,房租1000元,还有其他固定支出和信用卡,都是负担。
为了减少开支,我打算月底退房,搬到影城先住着,节约房租。影城已经征求过大区经理同意,可以让我先住着。
虽说现在很难,但目前也没有想过转行,希望多做几份兼职撑一撑。除了热爱以外,现在也不是年轻人了,转行哪里有这么容易。
如果不是没有具体的开业时间,并一再让希望落空,影院人的耐心也不至于被耗尽至此。
有网友表示,“等疫情结束了,我要去电影院一天看三场。”
去电影院简简单单看上一场电影,更像是大家对正常生活的期待——愿疫情早日过去,影院可以正常营业,普通人的生活可以重回正轨,一切就像春节前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