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年轻,趁着有梦,出发吧!
2017.8.7 星期一 晴
一直想用文字把这次的支教记录下来,零零碎碎,点点滴滴,大概写了1/2的内容就已经4000多字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分的修饰,只是我们指教过程中的一点一滴。很多次想一笔带过,草草结束,但又不想放过每一个瞬间,所以哪怕每天只写几百字,却还是想要坚持写完。
如果说,点滴的记录是为了留给自己回忆,那么这篇感想可以说是我真真切切的思考,以及内心的真实写照。
支教,于我而言,可以说是一个憧憬,一份向往。受初中地理老师支教经历的影响,从初中就埋下了支教的种子。
直到大学的第二学期,才知道一些支教的蛛丝马迹,毫不犹豫就报名了。学校其实是有两个支教的组织,一个主推支教,一个主推夏令营。不管是主推什么主题,在我看来,都是一群年轻人为追寻自己内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主题的不同,并不影响我们的所作所为。
毫不犹豫的两个组织都报了名,但因时间安排的缘故,我加入了主推夏令营的组织。个人觉得,主题不过只是用来宣传,对于我自己来说,做同样的事。因此,在面试的时候被问到想去哪个支教点时,我也是都可以的态度,毕竟,是去支教的,又不是旅游,没什么好挑的。
记得在出发前的一次公益交流中,抛开理想,回归现实,让我涨了知识的同时真切体会到了我们的单纯。支教,不是只有一腔热血想去就能去的。随着支教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越来越盛行,有些学校甚至于将孩子们的假期作为交易的筹码,明码标价,作为商品向支教团队出售;有些学校因为被支教队曝光一些信息被迫拒绝接受支教……走出了校园,迈向社会才知世界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
一次支教,牵扯到的不仅仅是老师、学生,还有双方学校、教育局、双方家长……甚至,还有社会舆论。
一篇《叔叔阿姨请你们不要来我们这里支教了》文章的爆红,更是引起了社会对支教的深思。我也曾怀疑过,也曾想过,我们的支教真的有意义吗?我们的支教是一厢情愿还是真的可以带去点什么?
我想,这一切,在为其15天的支教生活中得以解答。
在我晒支教生活的一条朋友圈中,有一位老师评论我说:“为什么不给孩子们放暑假呢?”
没错,很多的人可能会想,暑假是孩子们玩乐的时间,我们一群人浩浩汤汤去支教,去奉献我们所谓的爱心,代价却是牺牲了孩子们的暑假时间,就像那篇质疑支教的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的到来使得孩子们“不得不放弃亲近大地,呼吸蓝天的机会,放弃为自己父母干点农活的机会”。
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至少,我的支教经历告诉我,不是这样的。
的确,我们的到来占用了孩子们的暑假时间。但真如文章所说的那样,孩子们的暑假是在亲近大地,呼吸蓝天?支教过的我们都知道,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缺少父母陪伴的他们在百般无聊的暑假多的是守着电视,无聊透顶的日子。也许也会有为父母干点农活的,但也正因为他在干农活,所以与我们擦肩而过,没有相遇。
支教从来就没有强迫,你想来,我们随时欢迎,若想走,我们也不会强留。我觉得,从第一天的10几个人,到最后一天的32个人,就是支教有意义的最好例证。
我们支教的意义不在于带去多少的知识,短短两周时间也不可能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有质的飞跃。因此,也不存在打搅孩子们的正常上课。我们准备的绘画课、手工课、活动课、趣味数学等等,都是秉承着寓教于乐的原则,等多的是带去一份陪伴,多一份心与心的交流。
恰好在支教的时候看到一篇孩子不舍老师离去,大哭落泪的新闻。这其实也引起过很多人的议论,会不会支教者的昙花一现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
但我觉得,这也是孩子长大一个必经的过程。父母的一次回家探望,意味着会有分离;自己走出大山,去城市探索,毕定会有分离;人有悲欢离合实则正常之事,必经的路总要去走走。
我们的最后一天没有大哭这么的夸张,却也有不舍。甚至,一个挺皮的小男生在我们千叮咛万嘱咐,“老师明天就走了,明天别来学校”第二天一早,还是看到了小男孩的身影,没有大哭,没有吵闹,只是平静的目送我们离开。(当然,科技改变生活,电话、手机也较为普及,我们好不吝啬的在离别之际留下来我们的电话。本以为,小朋友也是留过算过,但当晚还在火车上时就接到了来自最纯真的问候时,内心真的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一切都值得)
支教,除了一腔热血,真的还需要付出许多。
可能,有些人觉得,支教虽然苦一些,但肯定有好处的。评个什么奖,或者那点补贴。甚至不少人问我,你们支教是不是有工资的啊。
面对这些,我只能一笑置之。
由于学校政策,出省的活动没办法挂靠,无法申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意味着别说评什么奖了,所有的一切都有自己承担,包括安全、路费等等。别说工资了,所有的衣食住行包括教具,每一分钱都是我们自己的钱,只为这一次的支教之行。
有人说,大学生就应该吃吃苦。是啊,初来乍到的我们就碰上了当地几十年来的特大暴雨;碰上了雷暴的恐怖天气;更有一晚上的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担心被淹、担心山体滑坡久久难以入睡。经历过15天不能洗一个舒舒服服的澡,只能靠井水在露天场地上倾倒下来,那种透心凉只有经历过才会知道。以至于回到家里,天天冷水洗澡还觉得水是温热的。经历过老干妈拌面觉得是人间美味(当然,后来在日子一天天的变好下,我们美滋滋的吃着自己做得肉);经历过蜷缩在幼儿园小床上的日子;经历过苍蝇无处不在的绝望……
相较于外在条件,我们更在意的学生。从第一次的初试到复试,一次次的备课,一次次的试讲,每个人都为其付出了心血。当我们到达目的地,当我们看到原先洽谈的100个孩子缩少了10倍,当我们看到大中小班因为场地、人数限制不得不混在一起上时心里的奔溃。相当于,准备了整整半个学期的内容可能都要付诸东流。
但我们没有放弃,没有撒手走人,因为我们还有这10几个孩子。也正是我们的坚持,换来了最后30几个孩子,真的,一切都值了。
还记得,一位微信好友评论我晒得性教育课,他说:“一群没有性经验的人去给孩子上性教育课……”的确,我们是没有性经验,但性教育真的是要讲性经验吗?这样的批判我不能接受。如今,越来越多的性侵案件被曝光,台湾作家林奕含的那句:“你以为的世外桃源,其实是蛮荒之地。”深深扎根在脑海里,我们的性教育课不是教育孩子们去早恋,更不是他说的性经验,我们只是想告诉孩子们要梳理保护意识,这并没有什么问题。
这也就让我想到,支教、夏令营,两个不同的主题。有人说,支教会有一种距离感,仿佛你是高高在上,但虽然是支教,但我觉得,每位支教者的内心却从未这么想。而为什么叫夏令营?因为不仅仅是孩子在我们的支教中受益,同样的,我们在备课、甚至是教学过程中也是受益颇多。
不管外界、社会对支教持怎样一个态度,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或者说一名有支教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这些便是我对支教的一些粗浅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