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有微风拂拂,她轻抚发梢,私语耳际;她卷起衣裙,脉脉扑面。风劲时,又凛凛荡荡,浩浩无边。
“走错了,走错了,你们走错了!”一个急促的小女孩声音在身后响起。这时,我们一队人马正沿着山凹的石板小路蛇行,将欲直下廖贤河边,找寻在公路上远远望见的石峰崖边的观景亭。河岸远山如黛,叠翠层幛,行云慵懒地挂在山间,半斜的微阳透着朦胧的光,使这刚硬的山川面貌也柔和下来。身旁是寨里开辟的一畦畦菜地,青尾尖红的辣椒已被采摘大半,玉米飘扬的须发已由金黄变深鬃,苞米粒子撑开襁褓,呲牙笑着。枫树,楸木,橡子杂处,银莲花这里一丛,那里一片,火热地开着。那小女孩就从这花草的果园中窜出来,急急地对我们叫喊着。
她仿佛和小女一般年纪,十一二岁,个头也差不多,一米四上下。马尾发,条纹衬衫,被黑裙扎着,趿着一双人字拖。可能她从我们的问路中得知了目的地-观景亭,于是在即将去往河边的路上引领着这一队人马来了一个转弯,爬上了隐藏在山石后的亭阁,这小精灵。
亭阁四周,大伙儿咔嚓咔嚓地谋杀着电子胶片。山风徐来,轻扬着那女孩的发丝,我想给她一个小小的袭击,她仿佛意会到我那扬起的拿着手机的手,抿着笑轻巧地躲开了。留下如碧的流水,青翠的山岭,和一个狡黠的背影。这猫一样的小女孩。
小女孩是寨子里的人。这个位于石阡县国荣乡的楼上古寨,建寨五百余年。当年周姓先祖且商且行,从江西南昌丰城一路西行,在此生根立本,已逾十九代人,整个寨子的人都姓周。她叫周群,十三岁,读初一。
跟随她吧嗒吧嗒地脚步,我们走上了歪门斜道。“歪门斜道”是这里民居特有的一种开门方式,青石路顺山势扭着,大门对着厢房。有三合院,四合院,院门口挂着沉沉的香柚,红红的柿,院坝里晒满金黄的苞米,一串串红椒扎在二层的青瓦木屋间,好一派农家风光。
在歪门斜道的尽头,有一个不大的小院,瓜蔓爬满了一半的院子。几只鸡擦着爪子探头探脑地觅着食,小小的南瓜儿躲藏在草叶中打量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而小姑娘已带着女儿去翻拣那些个瓜仔。看看门脸上的介绍,原来这是明代的马桑木大屋,很有些年头了,大概是文保的缘故吧,主人已另迁它所。秋阳从青黛的屋顶斜斜地透过古朴的窗棂,在我们的身上打出细碎的光点,蛇一样地游移着。
旁边一户人家正在操办喜事。桌椅摆满了院子,泥灶搭好,大锅架上,一应瓜果时蔬,牛羊鸡猪满满当当摆满了条桌。熊熊的炉火和红红的灯笼,把门口迎客的主人的脸照得如春风里的桃花,灿烂一片。
我们谢绝了主人诚挚的邀约,带着这股质朴的热情随着小向导继续串寨,向着寨后的高点进发,那里还有一个可总览全寨的观景亭。
这寨子建在这半高的山腰,离河水尚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寨民们吃水不是很困难吗?带着疑问我请教小向导。“哦。这山腰呐,有两股大泉水,上下各一股,吃水方便着呢!寨中还有按北斗方位种的大树,爷爷说这是保佑大家的神木。”嚄,小家伙还懂得挺多。
发丝撩目,裙裾飞扬。我们站在寨后的峡顶,倚栏而望。此时那三合院,四合院,被羊肠般的青石小道牵缕着,卧在林木葱茏的山腰间,仿佛一个巨大的象形汉字。有人用无人机拍下来,竟是一个“寿”字,奇哉!此时女儿正和小向导亲热地说着悄悄话,我举起了手机,她这次没有拒绝闪开,含着羞涩的眉眼定格在古寨风影里。
临别时,我送给她一块电子表,一支钢笔。表是计时的,希望她珍惜时间,勿望今昔;笔是写字的,希望她好好学习,书写未来。当我驾车在山道盘旋时,那小小的眉眼仍在心底浮现,殷殷期盼着:“再来啊!”
自驾路书:贵阳-铜仁市石阡县-y375-国荣乡楼上古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