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哐当的火车穿过一座座山,难得的感受到平静。
以下关于二十二,想号召大家去支持这部电影。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群体,其实是在四平路图书馆,那一本叫做 《上海慰安妇实录》,记得好像是当场坐在地上看完的吧。其实很奇怪,看书时和电影时我都不会哭,只是心里闷,很难喘气。可能作者和导演都试图用理智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不搞煽情那一套,于是他们究竟要表达什么的?
看三十二的时候,我觉得郭导是想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位老人一生不幸,还生下了日本人的孩子,那个男孩后来七十年都在别人的歧视中度过单身至暮年。儿子会怨她吗?会,他们虽然生活在一起,但饭都是分开做分开吃的。但老人会说,这世界多好啊,吃野东西都要活下来去看,我特别特别相信老人确实是这么想的,她这一辈子,虽然不知道自己在抗争什么,可能是命运,但她一定知道自己一天一天的过下去,这就是生活,生活给她的不是她想象中的样子,她还是不怨恨。
二十二的镜头都很慢,有些叙述像画外音一样,压抑,但相比于面对满目沧桑表情凄凉的老人,这是最轻松的方式了。每位老人,提起那段被囚禁的时光,基本都是简单带过,大多描述生还之后的生活,那些帮助老人打官司的人,也会怀疑自己究竟是不是对的,把他们的痛苦回忆翻出来,在他们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但不管不理不顾,又让人觉得哪里不对。
大多数老人,被侵犯时二十岁左右,甚至有十五六岁的,以前总不理解为什么战争能像病毒一样全面崩坏人的理智,战争里好像人人都变成了恶魔(也有可能善良的人太少或者善良意味着死亡吧),到现在也不理解,当人为自己的原始欲望伤害别人最本质的尊严的时候,或者盲从着去伤害别人的时候,为什么快乐会这么大,也许破坏最符合人性吧。
说起来,微信名“谁都无可奈何”出自邓紫棋改编的周杰伦的 龙卷风 那首歌,老人们有些回归正常的生活选择性遗忘那段岁月,正是出于无奈吧,毕竟要么去死,要么怎么样都得活下去。越学法律,越相信法律作为社会的底线发挥的作用,又越对法律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表示无奈,也许有一天正义真的会来,但无论如何已经迟了,所谓正义永远没有迟到这个说法真是高高在上的人安慰受难者的垃圾说辞,她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正义?先把“慰安妇”这个词换了再说吧,这么冠冕堂皇的词用在老人们身上,是无奈,也是嘲讽。
结尾的葬礼,是对我触动最深的吧。以前跟一位朋友讲过,我们到了自己无所事成常年在外但有些亲人等不及的年纪了,感觉自己还没有修炼出心智面对这一切,倒是希望永远都不需要面对的这一刻,而面对的勇气何时产生不取决于我们自己,而取决于离别何时产生,哦,这真让人难过啊。
郭导究竟想表达什么,不同的人解读不一样吧,感谢他聚集起我们的目光,用温柔的形式,也许我们什么都没做,但这么多人看了的只要有人行动起来,就是成功吧,这是情怀,无关利益。
通常结尾要升华一下主题,但看到的人估计想问郭魏洁想表达什么呢?没有中心思想没有主题也没有文笔,只是记录。顺祝,一切都好,如果不好,尽量看向好的,但永不停止看向远方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