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对于她的亲身父母,是弃儿;她对于她的养身父母是宝贝。游离于宝贝和弃儿之间,她路在何方?
班里基础差的孩子太多,开始接这个班时,对她并没有太深的印象,她引起我注意是从她给我发信息开始的。
应该是一个傍晚,我突然收到一条微信,看时才知道不是家长发的,“老师,我学不会,你别管我了,把我放弃吧”。
我很纳闷,不是因为学生给我这样的信息,是因为她发信息时她家长应该知道——在农村,六年级的孩子大多还没有手机。家长知道的情况下,孩子怎么会有机会这样说?我回复了一句:“让你家长打电话跟我说。”
我没等来家长的电话,我给家长打了过去。
是她妈妈,我询问情况,她说,“”咋弄哩,她基础差,对我说她学不会”,语言和气而无奈,甚至透着乞求的味道。
我心里很不舒服,反驳了她,讲了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学习原则、学习方法,申明学习的意义。(我现在想起来,很后悔)她在那头只是答应着。
事情过去后,我如对阿才阿帅一样对她,她时好时坏,反反复复,我很纳闷。直到我去理发时。
是的,还是那个老板娘,她就是本村人,从她口里我得知,她是亲戚家的孩子,因为她养父母不能生育,把她抱养来。
我能理解养父母对孩子的渴望,但我却想象不出生身父母送出孩子时的感受,他们当时正遭受着怎样的困难?或者他们当时该有多不耐烦这孩子?我不相信仅仅因为亲戚渴望孩子,他们就高尚地把孩子送出去了。
这些我之前没有想过,否则,我在写这文字之前就不会那么对待她。
后来的相处中,我依然像要求其他孩子那样要求她,甚至开始有些厌烦了她——我一直主张“不比起点比进步”,我也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教育得当。孩子总能得到充分生长,我认为这就是“好”),可她反反复复几乎没有“好”的迹象。
我们的课程学完了,今天我组织孩子们进行测试。临近结束时,陆陆续续开始有孩子交卷,她也拿着试卷走了来。
“作文呢?”
“不会写……”
“回去!写不完就别放学了!”
她转身回去,偷着丢我一个白眼,撇着嘴。我心里一紧。
我记起了之前向她五年级老师了解她的情况时,老师不经意的评价她的一句话,“长那么漂亮”。她漂亮吗?我之前从未觉得,直到此刻真的留意她时:瓜子型白皙的的脸庞,双眼皮大眼睛,鼻子笔挺,是很漂亮的。但我之前怎么就没有发现过她的漂亮?是了,她经常撇嘴,经常翻白眼,她把她的美丽扭曲丢了。我心口一痛。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我没有去她家里,以后也可能不会去,我只能猜测她来到新家庭后养父母会怎么对待她。她是要来的——肯定会很疼惜,很爱护;而且是亲戚家的,这爱里会揉进比较复杂的情愫,比如讨好,比如迁就——孩子长大后难免会知道自己的亲生父母是谁,想起以后,这爱里会有许多复杂的禁忌。
爱,哪能揉进丝毫的杂质呢?即便是你有无数的借口,当爱不再纯粹时,爱是变态的——只有爱护没有教育,只有赞美没有批评,只有迁就没有拒绝……此种爱中长大的孩子,只能是畸形儿——永远觉得别人欠自己的。
我呢?我犯了罪了,对于这样的孩子,我怎么能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对待她呢?
我争取吧,争取和她父母谈一次,毕竟她才六年级,但也真的很紧迫了;在谈之前,我不能再有任何教育措施了,只需维持现状。
这些文字,压在我的心头,让我无法入睡,趁儿子睡去,把它记下。快该起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