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日的下午,阳光正好。饱饱的睡了一个下午觉,出来客厅,看到H先生正在看电影。带点小清新味道的晦暗光影正在屏幕上闪呀闪,每个角色出来,都一脸青春,再加一脸忧郁。
我问他:这是什么电影?
他说:左耳。
我笑:怎么会看这部电影,分明不是你的菜。
他也笑笑,没接着说。
然后,我们收拾一下,关电视,出门,去已经约好的朋友家吃晚饭。
路上的时候,H一边开车,一边和我说:电影看的不知所云。
我回应:正常。看电影的画面,就在刻意表现青春里的七零八落。
H接着说:不过,还是有感慨的,有两个挺深的感慨。
我:说来听听。
二
第一个感慨是,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烦恼。
我们都说无忧无虑的小时候,其实无非是现在回头看时,觉得都不是个事儿。但在当时,那些小烦恼却可以遮天蔽日,沉甸甸的把自己压的一点都动弹不得。
像我有时和我的实习生说:你们现在还在学校里,多轻松呀,一定要好好的享受青春。他们却经常回答说:哪里轻松呀,我要实习,要写实习报告,要做论文,要毕业,事情可多了。我只能呵呵。不过,回想我那个时候,当我的上司和我说这样的话时,我大概也是一样的回应:我要实习,要打工,要考试,要论文,要毕业。估计他也是心里呵呵。但现在回看那些时候,觉得真是年轻,哪哪都该是云淡风轻的。哪里像现在,上有老下有小,要买房,要升职,觉得压力很大。但再过两年,大概又觉得,这个时候,也真是好时候。
再比如,前年这个时节,我们从英国刚回来,现在回想,那也是段好时光,英国的工作很有成就,天气也不冷不热,下班后和朋友们聚的很频繁,喝酒聊天可以到很晚,很开心。不过在当时,一直抱怨,上班太远,总部里的工作也总看那些端着的领导们,还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里工作,前途未卜。现在看,真是矫情。
生命里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烦恼。大概,就该像参禅的朋友小雄说的:活在当下,感知当下。反正,不管你如何焦虑,烦恼一直都在,不增不减。
三
第二个感慨是,我觉得,生命里的那些无限可能性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想想高中的时候,我要这样,我要那样,好像什么都是可实现的,你的专业,你的大学,都是可以选择的,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儿,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但现在,好像生活已经定型了,工作几乎可以一眼望到头,而且除了当前的工作,几乎也不知道还能做点什么。
不过,这样想,好像也不对,高中时,也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高考时分数的限制,也注定了,只能上某几类大学,某几个专业。至于现在,还不到三十岁,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正是生命里的大好时光呢,无非是贪心,不舍得放下,比如现在这份工资还不算低的工作,于是就这样温水煮青蛙着,就越发的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其实,心灵鸡汤一点,很是可以举出大把的例子,很多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实现不同的生命可能性的例子,每一个转型,每一次转身,都漂漂亮亮。也许,在起起伏伏的一生,或螺旋上升的一生里,现在这个阶段处于一个平稳期和积攒期,貌似看不到转机,貌似越来越显得平庸,但也许就在不久的未来,就会有一个突破口。努力着,总是对的。
四
以上便是H先生的感慨,其实,已经与电影无关了;又其实,之所以会看《左耳》,也许是因为这个躁动的初夏,让人想起多年前的这个时节的高考,再想想彼时此时,对比中,总会体会出一些人生的况味。
不管怎样,有个事实必须正视,这个年纪,果然已经不再感慨青春了;而令人欣慰的是,对于青春,也没有什么依依不舍了。恰像春末夏初时,那种张扬的纯粹的铺天盖地的绿,确实美丽,但半个月后,见到那种饱满的夏天的绿,也会觉得喜欢。
必须得去相信,每个年龄段都会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好,也都会有另一扇门在开启。
PS:《左耳》这部书没有看过,电影也是不打算看了,虽然苏有朋做导演,多少有点新鲜感,虽然刚刚还看到一个朋友微博里有说:
苏有朋的《左耳》竟然出人意料的好看,比今年大多数国片都要好。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完成度之高,不矫情不做作,十分引人入戏。表演稚嫩却也恰到好处,渣男傻女的幼稚故事竟也拍出了宿命感,东方化的情感表达也很到位。
在一堆批评声里,真是出乎意料。而我相信他的品味。
这一部青春片,大概,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吧。
PPS:顺便推荐几部那些年胡乱看书的年纪里,我觉得还不错的有关青春的小说,和电影。
小说:
笛安《告别天堂》
明前雨后《忽而今夏》
桐华《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八月长安《你好,旧时光》
八月长安《最好的我们》
吴越《当时已惘然》
吕挽《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电影:
《花与爱丽丝》
《情书》
《听说》
《蓝色大门》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
《初恋这件小事》
《怦然心动》
《阳光姐妹淘》
《死亡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