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突破了原有的模式,通过分享探究等形式,主要依托“活动”将“内容要求”与“教学提示”连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活动化、综合化。思政课程的“活动”既不是单一的,也不是零散的,都是聚焦某个具体议题(主题)展开的具有多种形式的教学探究与实践活动。议题既是教学活动开展的起点和中心,也是连接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纽带。
一、议题内涵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中指出:“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可见,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议题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全面理解议题的内涵至关重要。
从形式上看,议题可以是问题式,也可以是辩题式,对应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了不同形式的教学议题。或探究原因,如“为什么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或探究措施,如“怎样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或评价概念/作用,如“哲学有什么用”等等。这些议题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议题也可以是辩题式的。如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中,以“传统文化是包袱还是财富”为议题,探究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无论哪一种形式的议题,都兼具了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的特点。从地位上看,议题不是一般问题,而是核心问题。它是教学中所有问题聚焦的中心,也是所有活动聚焦的中心。如《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这框,议题为“为什么‘两只手’优于‘一只手’”。对此,调研商品生产销售,应用经典案例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在分析“一只手”的优势。调研市场分析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就如何发挥政府作用提出建议是在分析“两只手”的优势。从功能上看,议题既要承载学科知识,又要承载学科素养。相较于以往教师提问,学生给出具体解决方式的模式,议题更具综合性和开放性,既需要学生整合书本知识,形成自己观点,又需要在探究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活动组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构建需将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活动等方式呈现,即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虽然课程标准中将活动分为思维活动和社会活动,但就课堂教学而言,受限于时间和场地,课堂教学活动多指和多运用思维活动。活动的设计需围绕议题展开,“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总之,思维活动的创设离不开对议题的设置,对议题的探究以及对议题的总结。
(一)巧设议题,引导活动
议题选择是教师主导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会直接影响活动和教学的效果。好的议题往往能较好激发学习兴趣,使活动开展事半功倍。
那么怎样的议题才能激发兴趣呢?一是好的议题应当具备一定的思维价值,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思维动起来了,课堂才能活起来。二是好的议题应当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三是好的议题应当具备一定的学科意义,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这里的学科意义既包括了知识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还包括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深入探究,组织活动
议题确定后教师就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课前的探究活动一般包括理论材料的搜集和社会实践体验。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可以是一个信息互换,资料整理——观点形成,交流论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隐性的,又是无处不在的。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也可以是教师创设情境,呈现问题——学生思考探讨、观点交流——总结归纳,价值引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显性的,扮演着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的角色。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学生在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制意识和公共参与方面有所提升。
(三)总结提升,内化于心
围绕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并不是以学生观点的表达和解释为结束节点的。在学生的表达中也会出现各种现象,或思维定势,观点单一;或流于表面,思考不深;又或观点零散,聚焦不明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做好总结与提升。包括知识内容的整合和正确价值观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