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很偶然地读了这本心理学名著《自卑与超越》。书的作者是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因有关自卑情节的论述而知名于世。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个人完成自我超越的动力是什么?
作者认为,追求优越感是人类不断前进的动力。自卑与超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如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结的作崇。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的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
生命的意义是人在五岁左右便开始建立 。童年的记忆是个体对自己和环境的初印象,是个体主观意识的起点,是人生的起点。
一个人的具体目标是可以轻易改变的 ,我们必须找到他的内在一致性,就是其人格的整体。这个整体无法从某一举止上找到,但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全部表现中看到他的内在。因为人对优越感不是固定的,它因时而变,受到阻碍时,会调整方向。但共同的目标是希望做超人。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化后,个体的生活模式,行为都会为此服务。纵然方式有误也是如此,人们总是按着目标来行动。纵然方式有误也是如此。如:一个孩子若是以成绩差来引起老师关注,哪怕对外人而言“成绩差”是不好的,但对他的目标而言却是完全正确的。
作者认为,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为职业、交际和两性。生命真正的意义,在于交互,在于与他人合作。因此,奉献是生命的真谛。
第二部分:为什么说人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可能?
人类的活动主要取决于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而人的感知配合生活目标,迎合生活方式。
首先,感知是按需调动的,如果一个人通过极大的痛苦获得优越感,那就不会因为达到目标而感到快乐。其次,情绪的心智模式如同生活方式一样固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个人的行为举止了解自己和别人——因为行为永远受到人生意义制约。
心理和身体的联系与冲突。精神设定目标,依靠身体完成精神主导身体,身体反过来也会影响精神。由生至死,肉体与精神都相互合作,不可分割。身体的一举一动,都深含精神的意义。生命在于运动,而精神的精髓在于通过预知来指导行动的方向。
情感影响发展。人类对环境所做的改变为文化,它是精神指导肉体的结果。要解决问题,必须要身心都投入。身心之间,更为关注心理上的目标,当然,它必须以生理学为基础。如焦虑可能是孩子为了引起母亲注意的方式,愤怒或许是控制一个人或一个局势的有效方法之一。
人生态度变了,认知观念才会变,记忆中的事才会有所改变。
记忆的价值在于,透过它,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自我定位。
如果不了解一个人的最初记忆,想要了解他的真正人格,则无从谈起。一个人行为的根源在于早期记忆。
先天残缺的孩子往往经历坎坷苦痛,所以极度需要有相似经历的人为其引导,形成正确认知。
备受溺爱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错误认知,唯我独尊。他们容易倾向于索取,不懂合作。
被忽视的孩子不懂得求助,认为世界是冷漠的,他们不相信别人,因为连自己都不可信。一个人对外在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这些被忽视的孩子便很难得到培养和展现。
我们要发现精神定位错误的不善合作的孩子,推断其心智、行为模式,帮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
人的精神思想与人生态度相一致,若是发现某种情绪明显出现问题,与自身利益不一致,只摆脱情绪是不够的,必须从人生态度上进行改变,因为问题情绪也是某种人生态度的表现。
书里对梦的解释:
梦是我们生命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早晨醒来时,梦中的感觉会保留下来,梦的目的也一定在留下来的感觉之中。一个人的感觉和他的人生态度相一致,梦中的思想和清醒状态的思想之间并没有很大悬殊,梦也并没有脱离现实。梦的目的就是对我们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支持我们的生活模式。
不愿被感觉所控制的理性的人就很少做梦。梦和常理是相悖的,梦是想在个人生活模式和当前所面对的问题之间建立联系,又不用改变生活模式的一种企图。在梦中,我们会欺骗自己,自我催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某种感觉,为我们清醒状态时候想要解决的问题的方法提供支持。这种选择倾向与人生目标是一致的。
个体心理学的治疗目的就是增加个人应付生活的勇气,所以在治疗中,梦会慢慢变得自信积极。
关于青春期的孩子:
青春期出现问题都是由于在人生的三大问题上缺乏恰当的训练和准备导致的。青春期的问题往往源自对青春期的错误定位,不知所措的孩子觉得自己不再具有尊严和价值,不再合作奉献,不再被人需要。
我们能做的就是多鼓励他们。
另外,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学校是家庭教育的补充。 现代教育的思想是:教会孩子独立并为他人着想。
教师首先应当将自己当成一个母亲,和孩子建立联系而不是一味的训斥惩罚。其次,老师要对孩子感兴趣,鼓励、引导孩子的自信,挖掘他的优点,使其感受到自身价值。
教育孩子时,要注意区分孩子不同的生活模式和性格。应当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结合分析孩子的不同性格,继而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纠正他们已经形成的错误,让他们成为独立,具有合作精神的人。
书中还提到如何正确看待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预防:
罪犯在处理问题上遭遇了挫折,也努力地去解决问题,追求优越感。但是他们追求的方向却是错的,他们的行为只是一种想象出来的自我超越,最终甚至违背了社会要求。
他们的生活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决定他们犯罪的决定性因素,而人的生活模式是在小时候就形成的,并不会轻易因为被轻视和惩罚而改变。
当生活困难越多,错误地生活模式暴露的可能性就会加大,犯罪率就会增大。罪犯的犯罪行为是因为他们在面对困难产生的自卑时,选择了错误的行为模式去追求优越感。他们的行为是一种幻想的自我超越。对于我们而言,犯罪行为是触犯社会准则的,对他们而言,却是与他们的生活模式吻合的“正确行为”。
要预防犯罪行为,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人生态度的错误。此外,合作能力的缺失是罪犯产生困难的原因,也是他们选择错误解决方法的原因。因此,要预防犯罪,就必须培养人的合作能力。
第三部分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完成自我超越?实现人生的意义?
1、职业问题
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如果能够做自己热爱的工作,对他人有所贡献,那就是一个有用之人。
孩子四五岁时受到的影响将对以后职业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将金钱作为最终目的,是无法学会奉献的,甚至可能会走入旁门左道之中。挖掘真正的兴趣所在,是解决职业问题的唯一方法。
2、个体和社会
想要解决职业问题,首先要处理好人际问题,与人联系,关爱他人,学会分工。如忧郁症患者的自责,其实是想得到一种关爱和认同。用对别人有利的行为来获取感情和尊敬,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
3、爱情和婚姻
爱的结果就是婚姻,爱和婚姻都需要合作。
在婚姻中解决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的利益,不管是做出让步、妥协还是协商。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在婚姻中,我们给对方的关心胜过给自己的,婚姻关系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才不会有所束缚或有自卑感。
婚姻幸福有一个基本前提,让对方感觉到价值,对方是被需要的和优秀的,是你最好的伴侣和朋友。
现实中,很多夫妻很难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对方身上,因此常常出现争吵。任何人都不想毫无缘由地服从他人。婚姻中总有种种的问题,要做的不是逃避或放弃,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法。
人生的三大问题总是在寻找更加丰富完美的解决方案。人类也是在挑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