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
”吾曾氏由衡阳至湘乡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
曾家,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
到了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开始把自己的长子曾麟书,也就是曾国藩的父亲,送去读书。直到道光十二年,曾麟书四十三岁,才考上秀才。而十四岁开始随父科考的曾国藩,这一年也是第六次科考失败。
科考第六次失败之后,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
受质本薄,而疾病、忧郁,多年缠绵。既有以撼其外,读书学道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行不逮...
资质之陋,众所指视
天赋太差,志向远大但能力不副,这一点每个人都能看到。
但曾国藩和他爷爷一样有一股倔强。
曾国藩对自己的祖父从小有一种崇拜心理。常谈祖父的一些言行:
吾家祖父教人,亦以儒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倔强儿子,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其二字惯注其中,否则柔糜不成一事。
秀才,举人,进士,翰林院
曾国藩给自己取了个号,叫"涤生",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曾国藩总结屡次失败的教训,自己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接下来曾就在大局观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中了秀才。这一年,曾国藩二十二岁.
道光十四年(1843)也就是中了秀才第二年,刚好是乡试,曾国藩中了举人。
之后直到道光十八年始中进士,这年曾国藩虚岁二十八。比全国中进士者平均年龄年轻了整整十岁。
中了进士之后,又参加了朝考,获得翰林院蔗吉士。朝考是为了从进士中选拔翰林.
艰难的科举经历对曾国藩来说是一次极好的自我教育,强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点。
曾国藩结合自身经历,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
尚拙 : 崇尚笨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做人讲究拙诚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的好处:
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也因此更虚心,更肯付出。
笨拙的人逆商高,抗打击能力强
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进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七次,举人和进士考得顺利。就是因为基础打得牢。开了窍后就能一顺百顺。
曾国藩在《送郭筠仙南归序》说:
君子...赴势甚钝,取道甚迂,德不苟成,业不苟名,艰难错迕,迟久而后进。铢而积,寸而累,既其纯熟,则圣人之徒。
意思是:君子不走捷径,不图虚名,艰难前进。君子成功也许比别人晚,但一旦成功就是大成功。
曾国藩在同时代大人物中是最笨的一个。
梁启超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左中棠十四岁第一次参加县试名列第一。
胡林翼因为家里不让他过早科考,二十二岁才科考,当年就中了秀才,举人和进士也是一次考中。
李鸿章十七岁即中秀才。
梁启超十一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曾国藩自己也说”吾生平短于才“ ”秉质愚柔“。他说,自己读书做事反应都很慢。
但,在同时代的人中,曾国藩成就最大,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这”三不朽“境界。左中棠,李鸿章则远不如他。
-- 读《曾国藩传》张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