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夏天的朋友圈最怕有人深夜放毒,也不用海味山珍、红酒电影,只需要冷面、撸串、老雪花就老必了,直接把隔壁邻居小孩儿馋哭。
对许多人来讲,人生的一大幸事就是,深夜寻一处百年撸串小摊,吹着小风,聚三五好友把酒言欢,这才叫生活。
宵夜排挡都是人们下班后聊江湖谈人生,说心里话的一片净土。这里谢绝咖啡店里常聊的“十元店投资项目”,所以没听说过有人相亲第一次见面去撸串的,小摊上能约的朋友肯定是大家都熟透了。
今天良心推荐的纪录片也是专门讲烤串文化的——b站前一阵大火的《人生一串》。虽然只有短短六集,却已经涵盖了大江南北卧虎藏龙的传奇摊主。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的烤串还有这么多的种类门道、讲究学问。
不仅烤串的选材重要,串法复杂,翻转的火候需要常年的经验,吃法也各有讲究。什么烤肉、烤菜、烤筋、烤骨,都是一绝。烤海肠、烤猪鼻筋、烤糖醋板筋、烤生鸡蛋更是让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当然最可怕最吸睛的当数第二集的黑暗料理,虽然重口,但也最有趣。从烤蛾子、烤青蚕,到烤猪鞭、烤猪脑,仿佛全民一夜变成了广东人,集体@博物君,问:“这个能吃吗?”
影片不仅有超神文案加分,说出“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这样的经典句子,内容更是工整,每一集都会采访几位老板和熟客。除了串,也会聊聊他们经商所遇的困难和平淡幸福的家庭生活,撒完调料洒狗粮。结尾大块朵颐后再煽情一把,让镜头更贴近市井,也更有了烟火气。
看的时候会想起大冰的书,《我不》里那个战友战死杀场的退伍老兵,和他烧烤味的油画,心头一暖。
吃货们对这部纪录片也反响热烈,评论底下都是激烈探讨的。什么东北吃串就是要喝高到满面通红体验商业互吹的快感,沈阳的烤鸡架表示不服,上海人自己吃不到路边摊烤串异常苦闷。
我也想起一些街头巷尾的小脏店,旁边的快餐店开了一波又一波,他们就是在岁月的侵蚀里屹立不倒,回头客络绎不绝。签子一定要铁签,打包一定留押金也要把签子带走。没有签子的串是没有灵魂的,可能就是我个人对撸串的一种执着。
有些夜宵摊因为味道好,还经常会有老外来吃,毕竟中华烧烤太强大,而国际食客都有着相同挑剔的胃。记得之前还看过一个笑话,一个老外刚来中国,吃串是拘谨地问:“老板,我要五个羊肉串”。来久了就是:“老板,我要十个羊肉串,十个鸡心,十个烤鱼豆腐,七分烤鱿鱼,一份烤鳕鱼,羊肉多加点辣椒,再来四瓶啤酒……”
人们看完了《人生一串》的第一反应是一部分人呼吁导演别停,再拍个火锅,一部分人咽下口水去叫了份烧烤外卖。虽然健康很重要,卫生很重要,减肥也很重要,但是老板,再来两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