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需要我做什么吗?”刚上课,小梓就跑上来问我。“不需要,你认真上课就好。”
我发觉小梓最近越来越喜欢表现自己了,这个行为对于原来默不吭声的他本来是件好事,只是真的有些过了——凡事都有度,一旦过了度就有可能成为成长中的绊脚石了!
我表扬了一次他画的恐龙他上所有课都是画恐龙,再也不按照我们课堂教学的主题画画了;本该画画的时间他也会跑上来“老师需要我做点什么吗?”;两节课一幅画还没画完,而是光顾着在教室里跑来跑去,瞎管别人的事……诸如此类的小事情好多,以至于我上课教的内容完全进行不下去,他就是我行我素。
难道他原来就是一个权威我?还是平时缺关注?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开始持续观察他。
“我想做记分大臣!”“我跟你们说过的啊,我只看你们的行动,想要做的话就管好自己。”我委婉地拒绝他。他马上好失落的样子。
“老师,你看我画的!”“嗯,的确非常好!”于是他又拿着本子在同学面前炫,再也不会安静下来……
“老师,你看我画的恐龙!”他双手举着绘画本,依然是那两只。说实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很惊艳的,不管是构图还是造型已经远远超过了同龄孩子的认知。但是,两次三次一直是这样的没有新的东西产生,我就有些反感了:“小梓,你可不可以画点老师要求你们画的内容啊?今天我们学的是《太阳月亮你好》啊……”没了下文,他跑下去了,依然我行我素。
“小梓,我们学的时候你也可以学一点啊,你会画的东西就在下课或者回家的时候再画,那不就多了几样会画的内容了吗?”说教无效……
试了好多种方法,依然无效!我都有些挫败感了!
我去找班主任老师了解了一下情况。“他就是爱表现自己!你就是对他们太好,他们才会这样!我是看到他这个样子直接就压掉了!……”哦,我有些了然。
再去家访,发现他妈妈基本沉默,自己也没有能力去引领他。他不停地在沙发上跳来跳去,话也不停,但是全家没有人安安静静坐下来听他的,或者眼睛看着眼睛互相倾听,也就是说在家里他被满足的只是物质,精神的渴望基本没人看到,更不要说满足了……
长期缺少关注?带着这样的判断,我改变了一下我的方法:“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小梓怎么给他的恐龙上色哦……”我把他邀请到实物投影仪上,让大家看他上色。“哇!”“太漂亮了!”“好好看啊!”同学们的尖叫、膜拜声刺激了他,他画得更起劲了!他完全安静下来了!那个专注画画的样子绝对不输米开朗基罗!
当我开始满足他的内心深处的需求,他不再像原来一样各种爱现的行为,原来他一直用这样的方式来委婉地表达“看我!”“看我!”可惜我们作为教育者都没看懂他发出的信号……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越是有灵性的孩子越是需要我们不断看到看懂,不带自己过往的经验评判,而是更多地带着好奇去发现去核对,你会发现每个偏差行为背后都是出于一份对爱的渴求——求关注、求认同求肯定求欣赏……
只是当我们长期习惯了外求,而外界又无法给予的时候,我们准备怎么办?
这又给我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让索求变成创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怎样来引领更多的人从依赖外界的人事物到独立自主?
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