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论文写作》的读书笔记
写论文时,如何选择选题、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进行论证?论文写作有普遍使用的规范和共同的方法,掌握这些方法就是不可或缺的学术训练,但是大学很少教授这些。
写论时,什么是问题意识、什么是创新意识?这些是学术的核心与生命力,我们如何在实践中获得这门手艺呢?如果不懂论文的写作方法,即使你知识丰富,也很难开展论文的写作。
读完何海波的《法学论文写作》,或许你能获得明确、清晰的答案。我2017年初在网上购买的这本书,之后每年都重读一边,每次都能获得新的启发,尤其在写论文有困惑时候再次阅读收获最大。
该书包括七部分内容,我结合自己的需要,重点的内容详细做了笔记,感觉不重要的部分粗略整理了一下,主要如下:
第一讲 选题
1.何为法学:研究对象、研究视角是什么?
法学所讨论的主要是国家机关运作所遵循的规则,特别是法院审判所适用的规则。一般理解是,涉及人类社会组织规则的,都可以理解为法律帝国的疆域,都可以作为法学研究的对象。
在明确研究对象后,还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视角差异,即你是从立法者、决策者、观察者还是从法官的角度来看待法律问题,不同的视角关注的侧重点不同,研究法学的内容不同,撰写研究论文的重点也不同。
在确定研究视角后,就要选择什么方法,来研究法学。通常意义上的法学研究方法,只是法律解释学,有人提到过“刑法的生命力在于解释”。除此之外,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甚至文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法学研究的面貌。
(我感觉:如果要学习这种研究方法,书上提供了一些比较好的论文可供参考。比如,苏力的《送法下乡》就是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波斯纳的法律经济的分析,运用的经济学的方法,但是看完一本书什么都没有学会,其实只需要专门研究与自己相关的一章节,真正学会其中的思考方法即可;苏力的《窦娥的悲剧》一文,以文学为题材对古代司法中的证据问题做了分析。)
2.研究论文有哪些形式?
文章有学术文章和非学术文章之分,在报刊、博客上的文章,属于随笔的多,如贺卫方的《复原军人进法院》。两者的区别在于:学术论文发表在期刊上,是写给学术界的同行看的,文章的用词更专业。
学术文章的题材(形式)有综述(对某个问题的概括叙述),评论、论文(有核心观点)。这本书讨论的重点就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常见的分类有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
3.选题中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论文选题的基本要求是要有问题意识、有创新可能、切合个人情况。这里的关键时问题意识,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未必都是学术上上有意义的问题,如何从纷乱的现实中提炼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呢?
基本的要求是,要放在学术的语境中讨论,要注意思想的传承,要注意与学术界的对话。提炼问题时,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一篇论文只讨论一个中心问题;二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三是,清楚合理地界定问题。
(我的思考:比如天上掉了一个馅饼,你思考这个馅饼从哪里来,或许不是学术问题;如果你思考这个馅饼的所有权、馅饼砸伤人的民事责任,可能就是学术论文的问题意识。说白了,你要把日常的生活,用法学专业角度来看待并思考。)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创新?作者认为创新的对象针对的是整个学术圈,要遍阅文献,你提出的问题、所论证的观点、所采用的材料或者方法是新的,那才是新的。什么是创新?创新,是指能够提供新的知识。
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采用新材料或者新方法,都是创新。
4. 如何理解选题“切合个人情况”?
有了选题的意向,还要考虑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否足以驾驭,能不能获得相关资料,是否有足够时间,以及它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学术规划或者职业规划。比如抽象宏大的主题不适合初学者来写,有的研究对外语水平、外文资料收集能力要求高,有些论文必须考虑时间的紧迫性比如学位论文、竞赛论文等等。
此外研究学术,要有一个学术规划,至少在若干年内把精力投入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5.选题的一般过程
从阅读、讨论中提炼出问题——初步选题后做先期调研——调研、讨论后调整论题。
在工作、学习中,如果你发现常识的见解有问题,那你从中切入,很可能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却总也不解决,那可能需要新的视角或者新的材料。如果你跟人家争论,你认为自己很有道理,却无法说服,甚至难以说清,那背后很可能蕴藏着深刻的理论分歧,需要好好挖掘。
先期调研主要是通过查阅文献,评估论文的可写性,即调查后,评估前人是否已经有成熟的观点,自己是否还值得写;评估是否能够找到足够材料,自己是否写得了。
在调研后,对自己选题有更深刻的认识,这个时候再看选题是不是太大,选题的方向是不是要调整等等。调整论题的方法主要有:限缩、拆分、深入、扩展、转移等。
(我的思考:作者提到一篇文章《通过判决发展法律:田永案件中行政法原则的运用》,可以通过学习该论文,借鉴如何通过个案来叙述宏大的理论;作者写《英国行政法上的听证》,叙述了如何根据自己的资料、字数限制来缩小选题。)
第二讲 文献
在收集文献时,会发现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如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期刊报纸、法律制度等等,是不是真的要把所有的相关文献全部下载、阅读呢?
1.搜索文献的原则:穷尽相关文献。所谓穷尽相关文献,既要有法学文献,还要参考相关的、非法学文献;考虑资料的新与旧,一般要引用最新文献,有价值的就文献也非常有用;重视第一手的外文文献,毕竟很多问题国外或许曾经就讨论过;考虑文献是否权威等。
如何考虑文献的质量,即是否权威?作者提出了两个方法:一个是形式标签的方法,一个是实质内容的方法。形式标签的方法,就是借助作者身份、期刊或者出版社、发表(或者出版)的时间(版次)、被引用乃至下载次数等外在因素去判断。
实质内容的方法是自己阅读文献,自己作出判断,这也被认为是判断文献质量最可靠的办法。
(我的思考:人生的时间有限,垃圾资料信息太多了,形式的判断后,阅读文章的开头结尾,如摘要、目录、导言等,大体可以做出判断。打印一份权威期刊排名,知道哪些是垃圾刊物,选择权威的期刊。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文献,北大法宝、北大法意提供很多案例,中国裁判文书网丰富的裁判文书,国家统计局网站上有各种数据,《中国法律年鉴》也有非常多的数据,这些在写硕士毕业论文都采用过。)
2.文献的检索的过程
从法学文献概览、文献检索方法到文献的保存,作者讲解的非常详细。
第三讲 调查
撰写论文,光是文献肯定不够,还需要结合自身的经历,亲自对研究对象进行调研,以获取更丰富、详实的资料。这些方法不再法律解释学之内,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常有的有现场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
现场观察有不介入观察、参与式观察等,深度访谈要注意访谈的对象、内容、时间、地点等,问卷调查的设计非常关键等等。
(我的疑惑:一般的学位论文比较正式,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描述等等都要写在论文中,但是看到很多法学论文都是数据罗列和个人判断,不知道在写法学论文时如何表述自己的观察和调研,即如何在论证时描述自己所采用的调研方法和调研结论?)
第四讲 论证方法
作者提到论证方法必须服从论文主题,先有目标再谈方法。提到了6部分内容:1.状况描述,2.属性分析,3.原因分析,4.功能分析,5.法律解释,6.政策建议。根据不同的论证目标,选择适合的方法。
第五讲 论文的各个部分
论文有标题、正文和附随信息。在该部分内容中,作者详细说明了论文各个部分需要注意的内容。常常让人疑惑的有:标题到底该修改成什么样子?导论、摘要、结论该写哪些内容?
1.标题怎么立?
标题的一般规则有合身、明了,新颖、给力,简洁、顺畅。标题的语式有表明论题、表明命题、设问式、对仗式等。主标题与副标题的作用不同,要权衡副标题的利弊。
2.导论写什么?
导论通常界定题目(我将讨论什么问题),并指出选题背景(为什么这个问题重要);综述已有的文献(人家都研究过什么),并指出它们的不足(我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交待你的基本立场、观点、角度或者方法(视情况而定),以及文章结构(旅游路线)。导论的篇幅根据情况而定,不必冗长,以讲清问题为要。通常而言,一篇五千字的论文,一两段引言可能就行了。
导论中最重要的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促使作者系统阅读,仔细地梳理文献,认真地对待学术创新。至于如何综述?最基本要求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相关文献做一个概括叙述,不是罗列。
3.结论写什么?
结论是一篇论文的收束部分,只总结研究成果,不能提出新的观点或者论据。根据经验,结论部分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是概括文章主题和观点,2是阐明研究成果的意义,3是交代研究成果的局限。
4.摘要写什么?
摘要是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对论文核心内容的客观概括,不对论文诠释和评价。摘要涉及研究的成果,与论文结论有重合之处,但不是对论文结论的重复。
摘要使用一般现在时态,例如,说“文章论证了”、“该文提出了”,而不用“我们认为”、“本文将论证”等语。摘要是一篇完整的短文,要做到意思连贯、语言简明、用词精到,通常的字数在100—300,不分段。
5.引注有什么要求?
引注涉及三方面问题: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用谁的文献?如何引用?
什么情况应当引注?引证重要观点和资料来源,读者可能需要查核和延伸阅读,而又不便在正文中叙明的,应当以引注的方式标明。引用谁的文献?引用相关的、重要的、原始的文献,并保证引用的全面性、准确性。如何引用?保证提供引用文献的必要信息,比较通行的体例有“法刊体”和“学报体”。
第六讲 行文
怎样才能让文章好读呢?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他要努力引起读者的注意并保持读者的兴趣。听众出于礼貌得把讲演一直听完,而读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放弃阅读。而一旦他放弃阅读,作者毫无办法让他回头。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在措词、句段、章节、排版方面下功夫,多修改。作者详细说明了措词、句段、章节、排版4方面的要求。
第七讲 伦理
1.社会调查中应该遵循的伦理?
取得调查对象的知情和同意,避免干扰他人生活或者侵犯他人隐私。
2.学术论文中如何称呼?
如何自称?说到我的地方,可以用本文、文章、本文作者来代替。
如何称呼他人?最简单的办法还是不讲究,直呼姓名。
中国还是中国大陆?
3.如何进行学术批评?
学术批评的规则?一是不贬低智商。二是不否定人格。三是不轻率推翻观点。四是不要光抓小辫子。
4.不假引伪注、不抄袭剽窃
《社科学术规范》对学术引文提出两项明确的要求:(1)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2)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其他的还有署名和致谢、投稿和转载等内容,感觉没有必要整理,就一笔带过,等自己需要的时候再详细阅读。
2020.4.18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