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lin.
区别于中文译名【柏林】的硬朗发音,这个城市的德语名需要轻抿嘴唇然后留下一个温柔的尾音。
就是这个温柔的尾音,让在中东某土豪国家转机的我一脸蒙圈,一度以为自己上错了飞机。毫无攻略就奔赴德国是另外一个故事,说起来略有些尴尬。
从没想过初遇欧洲的第一站就停在了柏林,这个我印象中不甚浪漫又不够热情的城市。五月初的柏林的天气略冷,将八个小时前还在热带沙漠中心购物的我杀了个措手不及。我裹上了手提行李里的折叠羽绒服,才加入了缓慢移动的入关队伍。
与柏林的初次邂逅来去匆匆,并未给我留下太多印象。后来,有先后因为各种是由前后去过不下十次,柏林却每次都给我不同的感受,很奇妙。这座在二战中几乎被摧毁的城市,有着一种奇特的平和。即使是世界强国的首都,行人仍然是不急不缓地走在路上,不见匆忙。
现在的柏林城不算古老,但是也根本谈不上现代化,妥妥地介于两者之间有些尴尬的范围内。穿梭在城市里,不仅能看见上千年的精致教堂、上半年的复古民房、还有不少八九十年代的破旧仓库厂房、以及二十世纪才有的现代化建筑,风格迥异又相映成趣。这种带有种种历史原因及故事的尴尬慢慢地融合成了柏林的一种独特的味道。
历经过战争的城市总是多多少少得弥漫着一些悲怆的历史情怀。柏林人比大多数的德国人更像德国人。他们严肃、严谨、有强迫症、却又有一种保守的友好。柏林人的敏感应该跟长达三十年的分隔有关。
我曾经多次沿着柏林墙的遗址来品味这座城市。这条蜿蜒了一百六十多公里的线路,我可能用尽全力才能触摸到其中的万分之一。当年西柏林被周边的共产主义围成了一座孤岛,无数家庭被拆散,无数工人失业,地下交通全部堵死,地上交通中断,只有几个重兵把守的检查站供人通行。(现在只留下查理检查站)。展览上重播着柏林墙即将建立那天号召民众撤离的广播,即使走在七月的大太阳下,我仍然是身出冷汗觉得毛骨悚然。
据说1989年11月9日,无数柏林人来到街头狂欢、呐喊、尖叫。因为那一天被阻隔了28年的东西柏林的人们相互拥入对方的怀抱,成千上万的人们彻夜不眠地享受着亲友重逢的喜悦,那欢庆的场面让所有德国人都终生难忘。
德国有一个让全世界称赞的地方,是他们对于发动战争的悔过态度。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 (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 这个建在臭名昭著的纳粹宣传部原址上的纪念碑群形同一片由棺椁组成的波浪,像一座座静谧的坟墓安静地躺在柏林最中心的地段。总共2711个混凝土立方柱在这一片开阔地上以网格状整齐排列,又因地势起伏和高度不同而参差不齐。一眼望去,只有灰白世界的色块。走进去就能感受到看不到前路只能抬头看见小小四方天空的绝望和无力感。第一次去的时候恰逢周末,遇见不少在柱子里捉迷藏的小朋友。至少未来的孩子们,可以生活地如此愉悦,这就值得了。
曾经我以为德国太严肃,一定不怎么好玩。后来,我才慢慢参透这个国家有一种沉稳厚重的浪漫感。
柏林一共有六十多个博物馆,最著名的几个都在博物馆岛上,柏林所有博物馆都由此发展而来,也是柏林的旅游重点。博物馆岛位于前东柏林地段,当时由于经济困难,岛上各大博物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岛上的所有建筑进行重新维修。
相较于博物馆内的展览,我这个不爱看展的粗人更流连博物馆岛河流两岸的景色。走三两步就能撞见一个卖德国香肠的小贩,还能顺手再街边的精品小店搭上一杯纯正的espresso,或者意大利冰淇淋。吃着吃着就觉得心情都变得明朗起来。还有不少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桥上演奏或者唱歌,极美的音乐在周末古老的建筑周围,听起来让人十分愉快。
柏林的门与墙、路与楼都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辉煌与伤痛。然而,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其实早已埋于历史的尘埃中。有点萧索、有点凄凉、有点与众不同,每时每刻散发着一股历史沧桑的气息。古老与现代交织,东方与西方,年老与年轻的。
柏林,真的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