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为什么犹太人的阅读量会如此之高,首先,犹太人尊重读书和知识,并代代承袭。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来源:留学姐海外留学政策(ID:fgzhwlx)
世界上犹太人的数量大约有一千六百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0.3%,但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22%的得奖人都是犹太人,这个比例是其他民族的100倍。
在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高盛、所罗门兄弟等著名金融公司都是犹太人创建的。美国华尔街的精英中有50%是犹太人。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美国精英和富豪都是出自犹太家庭,比如:
技术巨头甲骨文公司的创始人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是全球最富有的犹太人,今年七十岁的他净资产达到542亿美元。
Facebook 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1984年5月14日出生在纽约附近小镇。按教规长大,13岁办了犹太教成人礼。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莉•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
谷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
为何犹太家庭能培养出这么多精英人才?原来,犹太民族对孩子从小就有一套成熟的教育模式。
书本是甜的
在犹太人家里,小孩子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仪式的用意是,书本是甜的。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传统,那就是书橱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就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要人口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以及每年人均读书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为世界之最。
知识是智慧
犹太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谜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钱或财物,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财物,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希伯来著名的教育箴言是“教养孩童,使他们走当行的道,到老也不偏离”。其中包含了这样的意义:家长必须仔细地观察孩子,提供机会给每个孩子用创意活出自己的人生。即帮助孩子去选择正确的路,从而使学习成为甘甜可口、充满惊喜的过程,使孩子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家长需要发现奥秘,但这个奥秘是在孩子那里,而不是在家长这里。家长的使命并不是告诉儿女应当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而“必须在他们的智慧面前谦卑下来”。
重视才能
犹太人重视知识,更重视才能。他们认为,一般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而没有任何的创新。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而思考是由怀疑和问题所组成的。学习便是经常怀疑,随时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得越多,就越会发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
犹太人家庭由此特别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孩子们可以同成人谈话和讨论问题,偶尔成人还会同孩子们缠个没完,意在引导他们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上去。
特别注重财富教育
儿童最初无法了解金钱的意义与价值,但已对个人的需要有所认知;因此,犹太父母会在孩子开始向父母要东西的时候,就试着向孩子解释他们所要的东西是要用钱去买的,而赚钱是辛苦的。如果父母不解释,孩子必定认为,任何东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可以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应,孩子将来势必需索无度。
犹太家庭财富教育时间表
3岁:父母开始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孩子要学会简单的计算
5岁:让孩子知道钱币可以购买的东西、钱是怎样来的
7岁:看懂价格标签,培养“钱能换物”的观念
8岁:教他们去打工赚钱,把钱储存在银行里
9岁:孩子要能制定一周的支出计划,购物时知道要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省下一点钱,以备大笔开支之需
12岁:看穿广告包装的假象,设定并执行2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
靠“读经”理财
中国人有句俗谚:富不过三代。然而,观察全球知名的犹太家族,却不乏富有200、300年的事实,主要归功于犹太人的金钱观与财富教育。
犹太人对金钱有一套明确态度。他们对财富的文化传承,靠的是《塔木德经》,象征美国资本主义精神的洛克菲勒家族,就是犹太人活用《塔木德经》教诲的最佳范例。
通过研读这本经典,犹太人从孩子小时候就教导他们如何管理钱包,与如何看待财富的价值,这正是富裕病横行全球时代的防疫抗体。
除了致力于子女财富教育,犹太人还充分运用他们最擅长的“契约”,用信托来管理遗产,以信托方式照顾自己的亲人、族人。
信托就是犹太人的“大算盘”,通过信托详尽的规范,越优秀的子弟,可以得到越多的资源。例如家族后代进入大学,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娶妻生子、创业,又可以领到若干资金。反之,败家子就拿不到钱,因此一份庞大的家产,不容易被一个不肖子孙散尽,可以留给以后更有出息的子孙使用。
以色列——最爱读书的国家
以色列有句老话:“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这句话出自《圣经》,以色列人以此激励自己,养成了求知好学的习惯。在以色列人看来,文学、诗歌、音乐、艺术对人类如同水和粮食一样重要。读书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了解,平均每个以色列人每年要买10到15本新书,而他们的阅读量更是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
尊重知识
为什么犹太人的阅读量会如此之高,首先,犹太人尊重读书和知识,并代代承袭。在每一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书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 传说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常常放有书本,他们相信死者在夜深人静时会走出来看书,象征生命有结束的时刻,求知却永无止境。 犹太人从不焚烧书籍,即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
古代犹太人将书看得破旧得不能再看了,就挖个坑庄重地将书埋葬,这时候他们的孩子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犹太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说法,书柜要放在床头,要是放在床尾,会被认为是对书的不敬,进而遭到大众的唾弃。
其次,与以色列的文化政策以及对公共阅读机构的大力扶持有关。以色列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有1000多所,其中学术和专门图书馆约400所,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不光是城市,每个村镇都有陈设典雅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图书馆、书店成为最繁忙拥挤的公共场所之一。
在以色列,在最繁华的街区一定有书店的存在,而且国家机构在大型私营书店的选址以及税收等方面都是给与足够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国民的阅读不受经济发展带给书店的经营方面的压力影响。
书店里95%的书都是希伯来文的,外国文学作品通常也有希伯来文译本。以色列人认为,4000年犹太文化的传承、百余年的“犹太复国运动”和半个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为以色列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和动力。来自70多个国家的移民文化,更为希伯来文学增添了光彩。
深受圣经文化影响的犹太文化是以色列立国的基石,也是该民族汲取精神力量的根本。圣经故事、圣经解读一类的书籍常年拥有良好、稳定的销量,有的书店还开辟了圣经文化专柜。
以色列人喜欢根据排行榜买书,当地报纸每周都会公布最新的图书排行。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以色列人鼓励本国文学作品被翻译和介绍到海外。两年一次的耶路撒冷国际书展和一年一度的希伯来图书周,既为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使读者有机会体验找书和读书的快乐。近年来很多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书店也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
为了解纸质图书与电子阅读产品的不同效果,2012年以色列曾做过一项实验,让一群工科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分别用电脑和纸质图书阅读同一材料,然后回答提问。这些学生都是习惯于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人,他们本以为用电脑阅读要比读纸质书更有助于理解材料,但答案正相反。纸质图书阅读在理解材料上更具优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以色列的书店如此受欢迎。
再次,阅读时间的保证与落实。在以色列,每周五晚到周六安息日当天,不能碰任何带有火和电的东西,公交停运,商店、饭店也大多关门,唯有书店会迎来络绎不绝的顾客。因此,以色列人阅读量大,除了犹太民族本身重视教育外,还有宗教的原因——很多人习惯了通过阅读来度过安息日。
在以色列军中服役的军人也不会因为紧张的勤务工作而耽误读书的时间,他们都是高中毕业生,除了学习军事技能,也非常热衷于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因此常常会忙里偷闲看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