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要尊重孩子,不能打骂孩子。家长们也愿意为了孩子提高自己本身的育儿水平,他们看书,在网络上收看收听各种知识,参加亲子课程,这些都是特别好的事情。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是,吐槽和焦虑也越来越多了:“臣妾做不到”,“憋着不向熊孩子发火真是憋到内伤!”“一火起来就什么理论理想都忘了,我该怎么办?”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PET父母效能训练的推广者。PET的核心理念就是尊重、真诚、平等地对待孩子和自己,不伤害宝贵的亲子关系。总有家长问我,你的脾气就一直这么好吗?你是否随时随地都奉行书本那一套。我每次总是老老实实的回答:当然不是。
首先,我希望每一个为自己控制不住坏脾气而苦恼的家长了解并记住以下这个事实:
1.控制不住脾气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就像水到了沸点会烧开,树叶到了秋天会落地一样。我们的大脑在情绪被激发的时刻会产生化学物质的变化等一系列反应。关键是我们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
有时候我会问一些家长,他们怎么看待自己发脾气这件事。有的人回答,觉得对不起孩子,有的人觉得自己没用,这书都白看了,课程都白上了。接着我问,假设你在发脾气的当时,有另一个“你”在一旁观看,这个观众的”你“会对正在发脾气的”你“说什么,带着怎样的感情色彩说的?
有些人的良知会让他们带着厌恶感看待那个发脾气的自己,对发脾气的自己鄙视,说你真差劲。有点人会愤怒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对发脾气的自己命令说,快停下!不可以!有些人会感受到内疚,甚至害怕,想要逃避。
如果这些家长是学过PET的,我会邀请他们继续想象,把正在发脾气的“你“缩小成三岁小孩子,以上作为观众的“你“说的话是那种类型的信息(你-信息还是我-信息)呢?很多人就一下子领悟了,我们对发脾气的自己发送的都是责备、蔑视、冷漠等等,属于对处于情绪区的自己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绊脚石。
能够觉察出来自己只不过是处在了无法避免的情绪区后,接下来这一点事实,可能也会被你所接受:
2.你越抗拒自己的某种状态,越苛责自己,越鄙视自己,越焦急改变,这种状态就越难改变。
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悖论,然而你问问那些失眠的人就知道了。
逃避也不是那么好用。发脾气的时候能够觉察和躲起来已经很难做到了,如果仅仅是逃离现场,似乎还是不够,还是难以消除心中的憋屈和怒火。那么,试试自己帮助自己怎样?我们知道对于处于情绪区的孩子,我们要
帮助他们,只要给他们善意的同理和积极的倾听就足够了,无需安慰,也不要回避。这个对自己其实也非常管用。你可以对自己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别人(孩子)这样做的时候,我非常的伤心/自尊受伤/害怕/担心,因为_______________(这里可以填上造成这种感受的具体原因,自己受到的具体的损失)。 我现在难以遏制这么的伤心/自尊受伤/害怕/担心,所以我愿意给自己一些温暖,一些关怀,我愿意好好的陪伴自己度过此刻。现在,慢慢的呼吸,慢慢的像对待最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
最后,如果你想拥有一个长远的,质的改变,你还需要在平常日子下最后一点功夫:
3.直面内心那些容易触发你脾气的痛点。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的第一堂课,我们用行为窗口这个概念探讨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接纳程度。我们让大家联想认识的人中有没有对几乎任何事情都不满的,很容易发脾气的人。
学员们都笑着说有啊有啊。我们的课程注重实践练习,没有什么理论的部分。在这里我展开讲讲,对他人的行为接纳程度低的人,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造成的,包括:人格特质,成长经历,认知程度,社会影响等等。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内心的痛点要不是分布很广,要不就是特别深入顽固,要不兼而有之。一个人的痛点越多越深,越容易激发愤怒。
觉察出自己的痛点都是些什么非常重要。这是改变的第一步。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前几天,我好不容易做了晚饭,结果两个娃一坐上饭桌,就开始愁眉苦脸的嚷嚷,不想吃饭,不好吃。我端着自己的碗还没开始吃第一口,就感到怒火攻心,什么都顾不上了,没办法控制住脾气。
事后复盘(这也是父母训练课程的一部分),我问自己,除了因为当日疲惫和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营养之外,还有什么因素是令我经常因为吃饭的事情发生焦虑的呢?为什么“饭”这件事情对我如此重要?拷问之下,答案慢慢浮现:我是农民的女儿。我是在珠三角充满稻田、鱼塘、鸡鸭猪牛的土地上长大的。我会背的第一首唐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浪费粮食这个点让我痛苦。
同样在吃饭的事情上,我再举个好友的例子。在头三年,她对孩子的饮食标准那是非常严格的,一顿饭不吃上足够的质和量,绝对不能罢休。为了孩子的饮食,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准备(她全职在家,还有住家全天候保姆一名,孩子只有一个)。为何“饭“这件事情对她如此重要?那是因为她非常遗憾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照顾,她对自己在婴儿期缺乏营养导致身高不理想耿耿于怀。缺乏营养这个点让她恐惧。
然而,觉察出自己的痛点,不等于要努力去消除它。
痛点的存在这件事情本身没有好坏。我们只要知道,愤怒其实是由痛苦触发的。我们愤怒,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和自尊受损,不愿深入接近痛苦的点。
以上这三点难度依次递增。如果你在某点上感到无法深入,也没有关系。同样的,对自己发送善意与关怀,不苛责,不评判。大方向就只有一个,先对自己温柔以待,再谈善待孩子;“育人先育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