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对孩子来说,争夺父母关注,最大的敌人是谁?
排第一的可能是粉红色的毛爷爷。为了它,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一年到头也见不到父母几天;为了它,孩子在需要陪伴的时候,常常只能收到一句冷冰冰的“我很忙”。
排第二的呢?是二胎的弟弟妹妹吗?不,是手机。很多爸爸妈妈都不是孩子们的爸爸妈妈,而是手机的爸爸妈妈。手机是他们最心疼的孩子,夺走了绝大部分的陪伴。
只有一天是六一儿童节,其他的日子都是手机节。
就算六一这一天,用手机拍娃晒图,仍是最主要的工作。发完了朋友圈,就等于昭告了天下:看,我是多么称职的父母,我的孩子多么幸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诚实守信,不要弄虚作假。可是翻一下自己的朋友圈,有多少靓照是没有美过图的,有多少秀不是虚假透顶的?哪怕刚刚将孩子一顿暴打,也丝毫不会影响下一刻,在朋友圈里晒“我娃的幸福生活”。
明明只用说“把厕所灯关了”,可你偏说“哎呀,跟你说过一万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厕所的灯又没有关,下次再不关,我打得你……”应该针对一件事情,你却总在针对一个人。
明明只是不会一道题,你却大声斥责“笨蛋,怎么不蠢死,你这个样子,做什么事情都做不成,长大了拿什么讨饭吃!”一道题,一张试卷,一门功课,一次考试,你的反应已经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仿佛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应该去自杀。
你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孩子并没有选择权,如果学好了,你说“应该感恩父母”;如果没学好,你肯定说“浪费老子的钱”。
你的表扬总是模糊不清的,比如“写的不错。”——不错在哪里?不知道。你的要求总是难以企及的,比如“下次考一百分,我就送你一辆玩具车。”——拜托,99和100有区别吗?
孩子说“我想”,你说“不行,我说不行就是不行”;孩子想再争取,你说“闭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孩子失去主见,不敢表达,你又说“我讲话你听见没有,怎么屁都不放一个。”规则总在大人手里,大人说的都是对的,孩子从小习得威权的恐怖。
“别人家的孩子”是最诡异的存在,TA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孩子永远不可能打败TA。你嘴上总挂着高大全的“别人家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全被摧毁,只好用逆反掩盖无能,与其承认“我不会”,还不如说“我不想”。
上面这些“你”,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老师。老师毕竟是别人的父母,你却是孩子一生的家人。如果教育都是老师的事情,自然界就不应该安排我们,在完成繁衍任务后继续存在。
这个儿童节,家有儿女的,推荐你看一部电影,特别是被认为家有问题儿童的,很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看。这部电影叫《地球上的星星》,是《摔跤吧,爸爸》主演阿米尔·汗的导演处女作。
一个成绩很差的问题儿童的成长故事,拍的很走心。你一定能猜到故事的温暖结局,你会说,现实中不会是这样的。确实,很多孩子的问题,可能要比阅读障碍严重很多;确实,很多孩子也不可能遇到那么好的老师。
可你至少需要知道,问题孩子不是孩子的过错,不要动不动就斥责孩子“笨蛋”,咒骂他“怎么不去死”,不要动不动就送他去特殊学校,更不要动不动就送他去做强制电疗。
如果孩子在现实中,永远也遇不到电影中那样的好老师,身为父母的你,可否自己首先成为那样的老师,去拯救那个自信心已被毁坏殆尽的孩子?
电影中有一句台词,虽然不太符合科学逻辑,但还是非常值得在这个六一儿童节分享:
所罗门群岛的原著民,如果需要开辟森林做耕地,他们并不会直接去砍树。他们会一群人围着要砍伐的树木,进行恶毒地咒骂。要不了多久,树木就会自行枯萎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