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讲了贾元春的判词,她是在金陵十二钗中个人命运与政治联系的最紧密的人物。她的一生是悲剧的,可谓是昙花一现,看似风光的背后经历了多少坎坷与无奈。似若有所指,而又不敢造次,朦朦胧胧地产生一些美感,说不尽,道不完。笔者今天要讲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排序第六的人物妙玉。妙玉这个人物原型体现了曹公对独立人格和事物思想上的升华,值得我们去探究。
书中说妙玉是苏州人氏,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在玄墓蟠香寺出家为尼,因元妃省亲,大观园需采购小尼姑,便请了妙玉到栊翠庵。她在前八十回正式出场仅两次,曹公笔下虽涉及她的描述仅1500字,但已塑造出一位鲜活的艺术形象。即便用笔不多,但地位不同寻常。正册中第六位竟是不知姓氏、法号妙玉的尼姑!这着实让人觉得奇怪!你要问怎样不寻常了?首先妙玉这个名字就不寻常!大家都知道曹公起人名大量使用谐音,如:贾政是"假正(经)",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那么"妙玉"看做"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原是出家人。同时她也在红学界称为:"红楼三玉"之一。"三玉"?当然是"宝玉"、"黛玉"和"妙玉"。也使用"玉"字为名,能和"宝玉、黛玉"并肩的人物!你想想!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我们先看看判词原文:
"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云: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这幅画和判词不难理解。是指:想皈依空门,可六根未净,看似跳出了红尘,其实未必能如愿;可惜了宝贵而纯洁的本质,最终还是落入世俗社会。
究竟妙玉如何六根未净?又如何落入世俗社会?下面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曹公笔下的妙玉是一位性格特征非常鲜明的女性,虽说具有超凡脱俗的相貌和品格,但"太高任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欲洁身未洁"、"空门心若空"。
那么妙玉怎样六根未净了?从书中不难看出她的出家并非出于"彻悟"。在第十七回中写贾家为了迎接元春省亲修建大观园,并在大观园中修建了一座尼姑庵"栊翠庵",准备请家尼在大观园中修行,这时候负责操办此事的下人给王夫人汇报,对话原文如下:
又有林之孝来回:「采访聘买得十二个小尼姑、小道姑,都到了。连新做的二十分道袍也有了。外又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幼多病,买了许多替身,皆不中用,到底这姑娘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十八岁,取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典也极熟,模样又极好。因听说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年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遗言说他:『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所以未曾扶灵回去。」王夫人便道:「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林之孝家的回道:「若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王夫人道:「他既是宦家小姐,自然要性傲些。就下个请帖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着出去,叫书启相公写个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
王夫人与下人林之孝的对话,真是意义非凡,意境融彻。即暗出妙玉这个人物,又讲了妙玉的身世,说明了妙玉是因年小体弱,为治病才入了空门,并非遁悟,也就是说并非妙玉本意。同时也一语双关的说了妙玉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你要问如何看的出妙玉出身富贵?大家看到原文中使用了"替身"两字,替身是什么意思?就是有钱的大家族中,为求子弟安康,买了八字相近的养着,等有病的时候让替身去庙里代替主子躲灾,甚至让这替身替主人家的孩子去死。这岂是平常人家享用的!再看下人怎样讲啊?说了是因为父母都去世了,不然不会落得这步田地,身边还有用人使唤,即聪明非凡又长得漂亮。后面又讲妙玉不是一个人来长安的,是和师傅一起来的,为什么来啊?说了是来观看"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的,现在西门外的"牟尼院"住着,又说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在去年冬天圆寂了。并留有遗言要她不要回去,在长安自有结果。后面这句下人旁出的一句话,看似寻常,实则蕴含了佛学精髓。首先讲了妙玉去什么地方看"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啊?不错,"长安都中",那么书上的长安是现在的长安吗?很明显不是,但我们可以从其它文字来探究这个书中"长安都中"是指何处!刘心武先生说隐喻北京,但我想问北京有书上说的"观音遗迹"、"贝叶遗文"、"牟尼院"吗?很明显没有,曹公并没明确给出地点,从书中的描写来看,应该是在都城,其实古代对都城命名大多数称为长安,而书中的金陵现在来看是南京地区,实际上金陵不单单指现在的南京,实则泛指现在的南京至杭州地区,如果现在的南京就是书中指的都城,而杭州地区所处地理位置也可说在都城外。不仅如此,在现在的浙江省嵊州市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寺,名为天竺寺,号西明院,宋室南迁后,金兵入侵杭城。当时金兀术(即完颜宗弼)得观音像,遂将观音像及大藏经载于轿车内运往今天的天竺山建寺供奉。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的传说,而"观音遗迹"就是该寺院供奉的观世音菩萨的等身佛像,"贝叶遗文"就是用贝叶树叶记载的佛经,称为大藏经,而"牟尼院"实际就是"观音院"。观世音菩萨从古至今在江浙等地信仰极为普及,传说一位妙庄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爱文才,招了一个文驸马,二公主爱武才,招了一个武驸马,三公主妙善爱修行学佛,仁孝贞洁,慈悲爱物,舍己为人,后来在大香山成了正果。妙善的传说最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师《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其中提到他曾经听说观音过去是"妙善公主",很巧也姓"妙",观世音菩萨得道前叫慈航道人,又称慈航仙姑真人,天道圣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封神大会后不久入释家,成为观世音菩萨。另元妃省亲时在大观园内游玩,经过栊翠庵焚香拜佛,后在庵内题一匾,"苦海慈航"。很巧有"慈航"两字。我们探究到这里,答案慢慢浮出水面,妙玉的原型就是来自"观音得道"的传说,因此说她师傅精演先天神数,也不难解释了,元始天尊当然精演先天神数。她师傅还说了:"不宜回乡,在此静候,自有结果",这句话配合那首"世难容",她的最终结局不就出来了吗?世上再是难容她了,只有遁入空门才有了结果。可惜曹公后八十回原著遗失了,这高鹗续的确实偏离作者本意了。
究竟妙玉如何六根未净?又如何落入世俗社会?请关注笔者接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