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
我怎么才知道呢?
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
很少人会认真反思和思考:这样的念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们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若有不好的影响,应该如何才能避免将来受到同样的影响?
1.知识的价值
绝大部分人至今都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一个简单的事实: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对于知识,也是一样:
“钱这个东西天然就是有利息的”这件事,虽然很多人不能自然而然地接受,但毕竟相对于“钱”这个概念,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起码还有个对应的概念“利息”。而在我们的语言文字里,对应于“知识”的那个本来应该存在的概念是什么呢 ?答案是:根!本!没!有!
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实在是比对待金钱的态度狠太多了。对待知识,人们的态度竟然是(如此地无耻):
你要给我!
你必须给我!因为知识是全人类的!
你不仅要给我,还要免费给我!
大部分知识(例如,你会计算,甚至会精确计算概率)都不是可以直接赚到钱的,但确实有一些知识是有直接的商业价值的,而且知道得越早,受益就越大(前提是用行动去支撑知识的结论),这就是“知识的时间价值”(就好像“利息是钱的时间价值”一样)。
2.比特币的例子
很多人都说:“李笑来,你接触比特币那么早!”实际上呢?比特币诞生于2009年,李笑来在2011年春节前后才知道这东西。对李笑来来说,真正的幸运并非在2011年就知道了比特币——如果这也算幸运,那这世界至少有10万人比他幸运,因为他们知道比特币的时间更早。李笑来的真正幸运在于:
后来比特币有几次暴涨暴跌。一个铁定的事实是:“早”本身不是核心价值,因为我们追求的是“长期增长”。
回顾历史的时候,一切都是确定的,所以,对那些没有能力展望未来的人来说,幻觉“自然”产生了:如果我那么做,我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但事实很残酷:实际上,即便他们曾经有机会那么做,后面的结果也依然很可能不会出现。
在展望未来的时候,没有任何事情是“理所当然”的,哪怕是一丝丝的不确定都可能以几何级数的量级放大恐惧的效果。还有一个因素是每个判断和决策涉及的金额——金额越大,对判断的影响就越大,因为会让人感受到无形的巨大压力(too much at stake)。所以,“想想”真的挺容易,若要做到,就是难上加难。
3.投资领域的“事实”
作为投资者,你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白:在这个领域里,一切“自以为是的自高自大”都只不过是“还没走到那个地步”而已,绝大多数人“到时候”就明白自己究竟有多差、多弱了。然而,这世界的真正残酷之处是——根本不给那些人“到时候”的机会(也因为那些人不可能“走到那个地步”)。
风险投资是投资创业公司的“早期”阶段(上市之前的阶段)。与之相对,股票市场常被称为“二级市场”。那么,“一级市场”的投资收益是不是普遍更高呢?答案是:并非如此!
根据Cambridge Associates(康桥咨询公司)的统计:在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中,有大约3%的风险投资机构“夺取”了整个行业95%的回报,而且,处于前3%的公司长期来看变化不大——就那么几家。(而且,接近95%的风险投资机构的10年长期业绩其实是“亏掉超过一半的钱”!——1600亿美元投资,最后只拿回850亿美元)
以Facebook为例,如果上面说到的95%的风险投资机构投资者在2012年把1600亿美元换成Facebookde的股票,一直持有、从不交易,到2015年(即,3年之后)这些投资的涨幅应该是301.33%。如果等到Facebook上市之后再给它投资,晚吗?答案显然是:一点也不晚!
这里还有一个明显的差异:在Facebook上市前,普通人能遇到且有机会投资吗?显然——不能,也没有。Facebook上市后,我们普通人就可以购买其他股票了,若我们没买,只能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4.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在很多情况下,当人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之后,就会妄想把它应用到任何地方——手里有把锤子,看什么都觉得是钉子。
比如对于“先发优势”这个概念,有多少了听说并了解了这个概念之后,就认为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先发优势”,全然忘了“先发优势”只不过是“优势”的一种?而且,有些时候“后发优势”可能更厉害。有时,“先发”可能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有些时候,可能恰恰因为出现得太早了,才没能熬到明天。
所以,是不是“早”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是不是“对”。事实上,更关键的点在于是不是“长期对”。
所以,以后你就不用有幻觉了——好像早点知道你就会不一样似的:
首先,要接受现实,“刚刚才知道”就是冷冰冰的现实;
其次,(好消息)其实“后发”也可能有优势。至于优势在何时出现,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