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春节第一次离家,不在家度过。其中的意义,不仅在于远行,更在于远行带来的—一系列的印象—以及印象背后的那些形而上、抽象的更高的见闻。
说是南方,其实也就去到了两个城市,一个深圳,一个香港。
第一站 深圳
2月14日,情人节,农历二十九。武汉天河机场晚上7点45飞深圳宝安机场,晚9点30左右就到了。--然后在机场等待表姐及表姐夫的接机,他们足足,足足在机场找了我一个小时,直到十一点我们才从机场离开,大深圳,大深圳啊。
然后去吃晚茶。广式的小点心,诱人的可口,对于我这样一个几乎从不吃宵夜的人都吃了不少。吃完已是十二点半,然后返回表姐和表姐夫的住处—深圳的城中村。的的确确是城中村,民宅林立,小商店遍布,没有绿化—这是城中村的普遍特征,不过,又有些不一样,印象中的城中村基本上都摆不脱“脏乱差”,不过,你到了这儿,看到的却是—干净整洁的村容、整齐划一市政建设、科学合理而又符合人性的各类设置。完全让人耳目一新—要不是一栋栋楼宇之间逼仄的空间,导致的采光不那么优越,完全可以称得上宜居了。一问租金,单间仅数百,一室一厅一厨一卫生也就千元左右,出门不远便是地铁站,比较方便。看来,大深圳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居大不易”啊。
说起来,表姐和表姐夫两口子也不容易,两人相拥相依在深圳—从事着普通的职业,但默默前行,隐隐蓄积力量,现在也是买了车买了房,早已摆脱了农村的生活和农村人的身份,他们可以视为中国90年代到00年代城乡巨变的代表。城镇化,带来的不仅是身份的转换,更是思想和观念的革新。包括他们。十年前他们是一样的乡土气息,十年后,乡土只是每年春节返回故乡的一种习惯、一种仪式和遥远的、儿时的、不可割断的记忆。
2月15日,农历大年三十。一觉就睡到了快中午,活动计划的是晚上去深圳仙湖植物园上的弘法寺烧头柱香—在0点0分。对于我这种无神论者,我也就是过去凑个人气,跨个年,看看新鲜。
晚上在表姐家吃完团年饭,驱车近一个小时就达到了目的地,稍稍惊诧的是巨大的人流量,在路上的时候没见到多少车,到了景点就是交通管制,车不让进,人也是挤进去的。这个植物园并不大,上山登顶也就几公里—我们烧香的弘法寺就在山顶,一行数人逶迤而上,倒并不觉得多累,真应了那句非洲谚语“如果你想走得快,你就独行;如果你想走得远,你就结伴。”到了寺庙,人仿若打开闸门的水一般,突然就多了起来,密密麻麻。最壮观的,还是在0点前后,密集的人流,一张眼,人手数只燃香,而前后相距就一根香,朝着一个个菩萨一个个罗汉一个个圣象朝拜。那场面真是壮观的恐怖。真的,再没有别的词能够概括。不知道是真的虔诚呢,还是在找寻灵魂的安放之地。或者是在物质极大发展之后,精神的需求便忽而强烈起来吧。
2月16日,农历大年初一。我们驱车到了近百公里外的深圳郊外的一处海滩,同样的人山人海,同样的水泄不通,同样的停车不易。城市越大,人也越多。这是个无解的环。坐快艇,看浪花飞溅、落日烧红,沉醉在海的清澈和广博中。
然后去看了附近的一处古城,叫什么所城。我问,深圳还有古的东西?深圳的建城历史也就30年。一去,嚯,还真有—一处城墙罢了,年岁已不可考。进了城内,又是一番天地—不过是搭台唱戏的景象,并无出奇。
第二站 香港
2月17日 2月18日农历大年初二、初三。目的地,香港。这座冠以“购物天堂”、“东方之珠”,同时以“贵”闻名于世的国际化大都市,去了之后才发现,我们都误解了她多时。
香港的交通印象
我们在内地已购好当地的“一卡通”—八达通,充值后可以刷本地任何一种交通工具,到了之后发现出租车基本不能刷。不过,香港的公共交通是极发达的,无论是地面的还是地下的,大部分的人,还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这城市虽然人口众多、地面极狭窄,不过却井然有序。值得一提的是,受限于用地,香港的道路都很窄,以两车道居多。不过车速却极快,目测时速起码70-80km,遇到红灯,能立马停下,行人们不管路面情况,也只根据行人灯的情况,红灯停绿灯行,绝不冒失。穿惯了马路的内地人,包括我,心下疑惑,在市区跑这么快的车速,不会算作超速?不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吗?后来回到内地,一聊,才明白,哦,原来在当地大家都遵守规则,都只看路灯,个人自得其所,反而获得了最大化的自由。
香港的建筑印象
香港的摩天大厦主要集中在中环,跟内地差不多,这两年内地摩天大楼的速度越来越快,高度也一天天刷新。不同的是,香港的老建筑,老的地道,老的正宗,老的自有风味。在内地的现代化日益狂飙突进的时候,香港却是时尚与传统的兼容。兼容的相得益彰,并不突兀。内地则扭扭捏捏,不伦不类。香港的老建筑,到处可见,港剧取景,简直是俯仰皆拾啊。香港的老,是活的。内地,只有博物馆的静静陈列。
香港的饮食印象
照实说,在香港呆了两天,当然也有春节的因素,好多店都并不营业了,吃是最不满意的。一顿都没有吃称心过,不论是贵的还是相对贵的,一个味—难吃。
就叉烧包还和广东的比较接近,其他的,味同嚼蜡。香港人,也许并没有美食,只有食物。美食和艺术都需要时间浪费,香港人的时间,争分夺秒。
香港的购物印象
之前听说香港也能用支付宝微信,所以就没换多少现金。到了香港才发现,虽然确实有支付宝微信,但真的不如我们这边便利—当地绝大多数的店,都只收现金或者刷卡,刷卡也多半只能在大商场里面。落后呀,实在是落后,你能想象大多数的店,东西都价格不菲,你还得拿着大把钞票的情景吗?西方人说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来香港一看,这新四大发明,真是名副其实,不是调侃。中国人也许错过了工业时代,但信息时代却占据了高点。
香港的文化印象
晚上本来准备去看维多利亚港的夜景,号称是世界三大夜景,每年的正月初三还有烟花表演,本来心怀期待,早早的到了港口。实在肚子饿了,胡乱对付一顿,结果在等待的过程中听人说,取消了。问原因,前几天香港一个地方出了车祸,伤亡较大,特区政府为了体恤死者,故临时取消了烟花表演。只好单看看夜景,不知是不是前面的原因,夜景虽美而阔,但并不绚烂绮丽。这一点,我们走走逛逛,看到路上的路标,也能看出,这儿,虽然商业气息浓厚,但并不缺乏人文关怀(详见下图)。
香港除了太“资本主义”(贵和贫富差距大)外,逛一逛香港的书店,其实也人流颇密,里面有鸡汤文、有青春文学,也有其他国内书店的一样的布局。到了更里面,就有本地独家的—内地的“禁书”,其实也犯不上多么禁忌,只是说了一些客观事实,但内地不让说而已。香港言论自由嘛,就跑到这儿来说。也就是说,香港人并没有那么只知道赚钱,人家也是有文化的。对于我这号爱书之人,当然也买了几本。价格不菲,且一点没有折扣。
街边卖的要么是马报,六合彩的,报刊大都休刊了,要么就是《壹周刊》之类的娱乐杂志,再要么就是色情杂志(不过并没有《花花公子》),要么就是些标题耸人的所谓“内幕”,所谓“秘史”“情史”之类,一看就是专门给内地人看的。香港人的八卦精神,从娱乐圈到政治圈。胡编乱造的居多,严肃靠谱的偏少。相比之下,内地的报刊亭,格调就要高得多。并没有那么多的“精神污染”。
国际化大都市的香港,华洋杂居,各占一半,包括我们晚上住的酒店,就是印度人开的。到了这儿,才知道英语的重要,乖乖,普通话,他们这叫国语,并不是那么畅通,他们也听不太懂,英语才是他们的第一语言。至于我们平时听着别扭的的粤式普通话,已经是很高程度的了,大部分的,还是英语利索。而我这个外语盲,说的最多的就是两句:can you speak Chinese?/sorry,my English is poor。其他的,单词加比划,甚至是日语,米西米西。哈哈。。。。
(香港的同行,也不都是港剧中的形象。。。)
最后一天,大年初四,回到了深圳,去莲花山拜见了邓爷爷。山海拔不高,只有百米不到,人们争相在那座雕塑前合影,远远望去,好像一片飘动的红海。
我喜欢沈从文的这句情话: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走遍千山万水,最后仍爱一地。如我,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