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很多物质类的心灵鸡汤,比如什么“我爱钱有错吗?”这一类的文章,把社会物质化描写的很美好,精神世界远远比物质要更长久,但是人们在奔跑的路上,往往更注重的是价值,忽略了其意义。所以我个人不是很喜欢这类文章,当然,不能否认它为现在青年才俊带来的激励作用,但是这种短时记忆带来的洗脑能维持多久,就因人而异了。
我想换23种不同的职业,到我60岁的时候写一本书叫《我的23种人生》,想去宁波咖啡学院学咖啡和烘培,想去南京学瑜伽,想去北京学美容和美甲,想去学语言,留学英国,,想去各个国家学习特色的舞蹈,想开一个杂货铺,当老板娘等等,想随着性子去生活。
说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你想干那么多的事情没有钱怎么去做,是啊,人生就是这么无奈,尽管它充满铜臭味,但人们还是为了它不停地奔跑在路上。记得医院一个大哥说过,年轻时拼命赚钱,老了用钱买命,小时候不理解这大叔说什么玩意儿,现在才明白其中包含了对生命的理解。
有人喜欢馒头,有人喜欢面包,有人喜欢路边摊,有人喜欢法式大餐,所以这玩意儿也说不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强加于任何人。
付先生也会问我,你要那么多的钱要去干什么?我没有像文章中说的那样,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吃自己喜欢的食物,穿美丽的衣服,或者去完成一件具体的事情,完成一个小小的梦想等等我回答三个字:安全感。说完后自己知道其实我是个很懦弱的人,从物质渗透到了精神,责任,抗压能力等。在意外界永远比在意自己多,能左右自己心情的事情也很多。
记得我的大学教授,岁数35左右,每天带着她古董的笔记本,梳着70后的发式,穿着不知道是几十年代下乡款式的布衣裤,但是还是会觉得她在发光,尤其上课的时候,我的眼神从未离开过她,她身上就是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和气质让你对她很着迷,我想教授永远都不会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去苦恼,活出自己,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看过一本书,是个日本作家,他写道,“所谓贫穷的人,并不是那些一无所有的人,而是明明拥有了很多,却还想要更多,永远无法满足的人。”
不辜负自己,不羡慕他人。我想这才是自己要追求的生活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