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研讨会》之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浙江省武义县实验小学 程 露
工作以来参加的会议不计其数,听说读写做样样齐全。听是首要的,听也是基本动作,其实更多的会议听就够了。说是极少的,但在李教授组织的会议中却成为了常态,读与写似乎已成为我的常态。对于这次没有发言任务的我,完全抱着学习的心态投入其中,轻松了许多,没有之前准备的紧张与忐忑。
一、问卷样稿准备
会议的时间是6月4、5日,可准备工作却早就开始了。
5月31日,李教授向我提出了可以尝试着写一写有关会议的一些文字,我欣然接受。
6月1日,李教授电话中与我沟通了有关“我推荐”优秀论文的事儿。
设计一份问卷,对于会议来说意味着什么!组织者想让尽可能多的老师参与会议,也期待听到不同的声音,在问卷填写的同时又是一次学习与反思!
对于经常制作电子问卷的我来说,这真的可以算是小菜一碟,当晚就制作了一版样稿给教授,第一板只罗列了论文的题目与作者,并在最后设置了一题是“你觉得最值得推荐的一篇论文是?请简单地说一说推荐理由。”李教授的回复是:谢谢了!还差了一个构成,是一样投票的每一篇都有推荐语,是否可以每篇投票后都有空格可以填写评语?这自然是可以的。我当即马上修改了第二版,在每一篇论文后面都增加了“推荐理由”这一项。李教授表示正是如此。
我在想,如果是我完成第一版问卷,估计只需要10分钟,大略看下目录,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几篇看下,再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就完成了。第二版呢?那就必须逐一看过论文集,这时间就无法估量了。这样的安排还是在促进老师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
二、问卷正式稿校对
6月2日下午,李教授 将常州会议议程和论文集目录以及具体的论文集编辑内容发给了我,并附言:程露老师好,这是论文集、目录。辛苦您将已经安排发言的老师的名字和题目去除,剩下的就是作为推荐优秀论文候选的题目和作者了。另外,在导语中增加几句话:推荐时建议参考:1、该论文是否有实践中的创新?2、该论文是否关注到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3、该论文是否遵循学术规范、语言表达符合学术要求?您看看还可以补充怎样的标准,这些标准就是导向,我们后期会越来越强调研究成果的质量的,下半年会开展更宏大的“我推荐”活动,希望建立全国的新标准。这次也算是一次准备工作了。您可以帮忙修改、增减内容的。
接到任务后,我马上在半小时内形成了第三版,因为牵涉到一些发言老师论文的去除问题,我反复核对着:第一遍核对发言老师的论文并去除,第二遍核对数量,第三遍核对论文标题和作者是否正确。在第二遍核对数量时,总是不对,在一一核对论文标题与作者时,发现有两位老师分别写了两篇并都编入了,不得不佩服这两位老师,此时才发现数量对了,但我该怎么安排是否纳入呢?再次询问李教授,李教授的意思是:不纳入,一个人只出现一次,她们发言的证明也就意味着论文的入选,到时证书写明白就可以。现在数量核对正确:入编89篇,发言17人(一人非论文集中作者)计16人,其中两人分别是两篇,共减去论文18,参加投票的论文是71篇。
三、问卷正式稿形成
按照纳入规则,我将第四版问卷发给李教授,并得到一些修改建议:1、“认真地完成此问卷”中有一个错别字2、是否能带给您新的思考?-修改一下表达-3、标题“论文集投票”改为“优秀论文投票”。您看看,这里有三个建议,还能修改吗?其他都挺好呢!
我认真地看着修改建议第一稿:
温馨提醒:
推荐时建议参考:1.该论文是否有实践中的创新?2.该论文是否关注到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3.该论文是否遵循学术规范、语言表达符合学术要求?4.该论文是否给您带来了思维碰撞?是否给您新的思考?
第四点是我加入的,“思想碰撞”这个词语有些文学,“新的思考”有些模糊,确实如此,应该改变表达。我便将第四点改成了“该论文值得您深入思考的观点是什么?”并提出“最后一题是否可以不要”的请求,从填写问卷的角度来看,之前写了,最后一题其实大同小异。然而李教授认为:第四个标准是可以的,有两个分句,改的是后一个。再推敲一下,主要是观点明确,语言表达顺畅。关于最后一题的推荐是可以的,就是推荐出最好的一篇,也挺有价值的。
再次斟酌修改建议,我将它改成了第二稿:
温馨提醒:
推荐时建议参考:1.该论文是否有实践中的创新?2.该论文是否关注到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3.该论文是否遵循学术规范、语言表达符合学术要求?4.该论文是否引起了您的思维共鸣?5.您认为论文中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什么?
李教授的回复:第五点这样列应该不合适,因为这不是推荐或评选的参考标准了,是自己对论文的判断了。或者将这个观点补充到第三点,增加为“---并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并建议补充到第三点。
修改建议第三稿:
温馨提醒:
推荐时建议参考:1.该论文是否有实践中的创新?2.该论文是否关注到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3.该论文是否遵循学术规范、语言表达符合学术要求?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4.该论文是否引起了您的思维共鸣?
此时,李教授的回复是:和第二点是一类的。一是实践,二是理论,三是规范,四是共鸣。这是这四个标准的结构关系。
修改建议第四稿:
温馨提醒:
推荐时建议参考:1.该论文是否有实践中的创新?2.该论文是否关注到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3.该论文是否遵循学术规范、语言表达符合学术要求?4.该论文是否引起了您的思维共鸣?
回复是:挺好的了,我来发给我们常州的合作伙伴,听听他们的意见,明天就可以正式发布。因为是合作,所以就需要考虑合作者的意见,共同推动一件事的实现!
稍后:常州两位伙伴认为很好。您帮忙最后校对一下,特别是有没有遗漏的论文。简单办法是论文总数减去已经安排发言的作者,看看对不对。也就是说,尽可能做到毫无差错我自己每篇论文或重要材料发出前,都是很多次校对。您再辛苦一下,就可以发布了。到时我发布到会议群中。
我再次进行文字与数量的核对:论文总数89篇,论文集中发言16人,其中两人分别是两篇,共减去论文18,参加投票的论文是71篇,核对无误71篇。
四、问卷设计引发的思考
一份问卷是怎样形成的?一直以来,给孩子们、家长们的问卷设计,我都比较随意,只要问题设计清楚就可以了,从来没有想过给出一些“填写建议”,总觉得设计清楚,填写者就会懂,其实自己也填写过许多问卷,但总有许多时候会有些迷茫,不知该填些什么,不知该怎么填?一次问卷的设计,李教授“强迫症”式的修改,一开始真的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该怎么修改,这样的提示究竟可以从哪几个角度来思考?当李教授告诉我:一是实践,二是理论,三是规范,四是共鸣。这是这四个标准的结构关系。我才明白这不仅仅是设计问卷的提示,更多的是引导填写的老师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去思考一篇文章的构成,而自己在写文章时也应该注意这几个问题。这真的不只是设计问题,而是重建了我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一篇好文章一定不只是句美语顺,更应该经得起推敲。正如一主编在发表我的文章之前告诉我的那样:文章刊发即意味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接受学术共同体的检阅,接受各方面各层次的阅读,得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