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病症”。
比如上学时很常见的,早上起床兴致勃勃地到了图书馆,准备开启一天的勤奋学习模式。
九点多到图书馆,玩会儿手机,告诉自己十点整就开始学习。
一不小心,十点过去了——好可惜,那就十点半吧。
十点半到了,哎呀,十一点吧。
最后,午饭时间到了,收起手机,背起书包,一边去吃饭一边告诉自己,下午一定开始学习!
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或轻或重的拖延症。
但是当这些拖延症严重妨碍你的正常生活和成长规划时,就要想办法克服了。
《拖延心理学》是一本关于拖延的心理自助书,它从行为、心理、大脑等各方面分析了拖延行为的根源并希望能借此帮助读者克服他们的拖延症。
虽然同样是拖延症,但每个人的程度以及产生的原因可能都会不太一样。而这本书很想一个专治拖延症的医生,你只有亲自去问诊了,才能知道自己的拖延症病因是什么,是前期还是晚期。
以下是我的问诊结果。
01
导致拖延症的“病因”之一,就是对完美的过于追求和对失败的恐惧。这体现在生活中有一类人,当他们对自己在某件事上的表现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上失败了,还会因此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否认自己的价值: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而拖延的出现可以打断能力与表现之间的等号: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因此,这类人会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是大于其表现的。他们会要么干脆不做这件事来回避,要么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我只是还没发挥全部实力,只要我有足够时间一定能做的比所有人都好。
他们宁愿承受拖延所带来的后果,也不愿承受努力之后却没有如愿以偿所带来的羞辱。
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而我自己就属于这类人。我其实大二还是大三的时候就有过做公众号的计划,但就在筹备完毕准备上线运营的时候,我却退缩了。因为我害怕发出去的文章没人会愿意看,而一旦我接收了这种来自他人否定的讯息,我就会开始自我否定。
也许事实上只是文章还没传播出去,但我会因此否定自己的能力,否定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好,还能做什么?我害怕这样的结果,我觉得自己也算看了一些书,也是会写点文字的。我害怕连这点小小的自尊都被戳破。
于是我这个专做读书、学习与成长的公众号【翼之读书】就拖到了最近。
对于这类人,需要明白两种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这种心态认为智力与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所谓成功不过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有才干的。而另一种心态是成长心态,这种心态相信能力是可以发展的,相信通过努力你可以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站在成长心态上看问题是拆解自我价值感等式的一种方法。
我这篇文章没人看,也许只是我这篇文章没写好;我好多文章没人看,也许只是我写文章的能力锻炼得还不够;我的文章一直没人看,OK,也许我只是不适合写文字,那我还可以去做其他我擅长的事。
02
说到拖延,那就不能不涉及到时间。我们都知道,做好时间管理可以改善拖延症,也看过很多这类书,但为什么总是没有什么效果?
也许我们可以追溯一下更深层次的根源。
这本书认为,我们的时间可以分为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客观时间是由钟表、日历所衡量的,可预知不可更改的。主观时间是每个人对时间流逝的个体感受,它的一个变体就是“事件时间”,即围绕一件事的产生发展而定位你的时间感。比如你想着,“我看完这篇文章就去看《拖延心理学》”或者“吃完饭后我就去看书”,这时你用的就是事件时间。
而很多拖延者就是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不愿意也不能认知到他们的时间概念与钟表的时间有着巨大差异。拒绝接受钟表时间、坚持遵行自己的主观时间是造成拖延的很重要原因。
比如,你明明刚看完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知道了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并给自己制定了一份计划准备执行。
但是当你准备看完这集电视剧就去学习的时候,你迷失在了自己的主观时间当中,你看了一集又一集,在你的主观里你觉得时间还很充裕甚至感受不到时间的存在,你沉浸在这种感觉当中。
却没有注意到钟表上的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走。
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能力,就是“成熟时间”。成熟时间是一种既能够在外部世界又能够在内心世界评定什么是真实并能够接受它的能力。它让你承认和接受主观和客观两种时间,并有能力在两者之间有弹性、自然地过渡和变换。
03
这本书不仅有关于拖延症的各种原因分析,最后还提供了非常详尽的行动建议。但是先不管这些建议的可实践性如何,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如书中所说:
“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你增强你的意识察觉力,让你觉察到拖沓的时候你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你才能帮助自己从惯性的‘凹槽’中跳出来”。
最后,用书中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快乐来自于按照你的价值观健康地生活,来自于跟他人和跟自己内心深处的连通,它还来自于能够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来自于不管拖延是否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仍能够如实地接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