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儒林外史》所塑造的众多人物中,有马二先生这个人:他认真仁厚但又迂腐僵化,满脑袋圣贤语录、八股文章,却没给自己留下表达与思考的空间。结果去逛西湖时,面对着美景却不知如何赞叹,搜肠刮肚才从《中庸》里引用了一句:“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泻,万物载焉。”一个深受八股制度毒害的形象便这样跃然纸上了。
我们现在固然不会受八股制度毒害,但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仍然有些东西在侵蚀着我们,使我们像马二先生逐步失去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网络流行语就是其中之一。
就在2017这一年,随手翻翻网页、朋友圈,诸如“怼”、“心里没点X数吗?”、“打call”、“尬聊”等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若再往前追溯两年,什么“宝宝心里苦”之类的流行度还尚未消散。如何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规范化,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是,网络流行语的不良影响不仅仅在于部分用语低俗粗暴,或者影响了语言规范化,它还有一个隐性的影响:使人们的表达逐渐同质化。
不少网络流行语的出现,都伴随着具有网络热度的相应事件。其最初的创造者,通常选取事件中最富代表性、最富戏剧性的情节和话语,进行解构或概括。正因为网络流行语已经代表了相关事件的关键信息,减少了人们对事件重复认知的劳动。通俗地讲,即贪图省力使人们不愿再对一些相关信息进行提炼,也不愿重新整理语言进行新的表达,以至于大家听到流行语便论及事件,谈起某个事件便说起流行语,造成表达同质化。正如“尬舞”一词出现,似乎不用“尬”就不足以表示勉强的意味,因而衍生出了“尬聊”、“尬笑”、“尬演”等词。
随着流行语扩散得愈加广泛,其含义便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还可以引申到相似的环境、事件的概括和评价上。是否了解并使用网络流行语,代表着人是否关注着社会热点,能否融入圈子中探讨的共同话题。故此网络流行语也得到了不分场合的滥用,以此来表明说话人对于社会热点的紧紧跟随。
如果说所有网络流行语都是低俗、粗暴的,那不符合事实,也不是表达同质化的全部根源。事实上,更具影响力的反而是像“发出了杠铃一样的笑声”这样的流行语——它是对以往的譬喻手段一种解构,还颇具想象力和幽默意味,相较于不雅的流行语来说,显得比较“高级”,是在一定的文学与修辞素养上构建出来的。当人们在表达类似的情况和情感时,这些“高级”的流行语使得人们不用费力思考就能表达出各种形象、幽默、自嘲、反讽之类的意味——既然有现成的语言能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拿来就用便是了。
贪图省力概括的表达,追求更戏剧化的效果,表明对热点的共同关注,这就是信息时代的“马二先生”多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值得人们深思。毕竟我们谁都不想自己面对西湖时,搜肠刮肚只能“尬夸”,同时“发出了杠铃一样的笑声”,那就“扎心了,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