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人之心理卫生”建设】
A,心理卫生概述
心理卫生是关于保护与增强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与方法。
心理卫生不仅能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培养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心理卫生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一定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并且出现与之相联系的心理问题。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有效地预防一些心理冲突的发生,及时地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是个体心理卫生的主要目标。
心理卫生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促进、维护并恢复心理健康的各种实践活动。
a,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开展心理矫治服务以恢复心理健康;
二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普及维护心理保健知识;
三是通过提高心理素质以预防心理问题;
四是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减少不良心理刺激。
心理卫生的思想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是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却兴起于20世纪初。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她的发起人和倡导者是曾患精神病的美国人比尔斯(C.Beers),比尔斯根据自己住院期间和出院后的亲身遭遇,特别是精神病治疗机构对病人的冷漠和虐待,以及公众对于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于1908年,出版了著名的《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此书引起了心理学家和社会大众的大力支持和强烈反响,由此开始了一场由美国发轫,最后遍及全世界的心理卫生运动。
1908年,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成立,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1948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下,成立了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WFMH)。
中国的心理卫生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也开始起步,1936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但因抗日战争爆发,实际未开展工作而名存实亡。1985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终于成立,该学会的成立对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讲究卫生,预防疾病,保持身体健康,这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可是,怎样才算讲究卫生?这恐怕在看法和做法上就大不相同了。不少人一提讲卫生就想到注意公共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加强体育锻炼,摄取适量的营养,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等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这样做只能预防显微镜下看到的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只能把筋骨肌肉锻炼得更有力量,还不能确保人们的健康。这是因为,人生在世,难免遭受种种矛盾与挫折,因而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譬如,一个人身强力壮,却理智欠佳,人格异常,不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那怎能说他“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的定义修改为:健康“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人要做到健康,必须体魄健全,身心健康,这种健康才算是真正的健康。
怎样做才能达到身心全面健康的目的?
我们因注重身体的健康,故研究生理卫生;我们若要使得心理得到健全的发展,则必须注重心理卫生。由此看来,心理卫生乃是达到心理健康的手段。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生理卫生是分不开的。由于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响的,心理不健康会给生理状态(人的躯体)造成伤害。因此,讲求心理卫生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生理卫生更为重要。
人的心理如果不正常,一方面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会危害人们的躯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特别是各种慢性病,如各种心身疾病。另一方面,一旦人们的心理陷入了反常状态(轻者形成神经官能症或性格障碍,重者形成各种精神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会受到破坏,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从而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苦恼和不幸,以至给整个社会造成危害。
b,心理卫生的任务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而首要的任务多在青壮年时期,防止严重损害社会劳动力的情况出现。
精神病人通常不能自理生活;在激动兴奋状态下还会毁物伤人或者自毁,破坏生产,影响社会。
因此,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防止精神疾病的产生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任务之一。
其次是制定培养和锻炼健康“人格”的心理卫生原则和措施。
第三是根据人生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包括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订出保持各年龄阶段心理健康的一般心理卫生原则和方法。
第四是提供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劳动的各领域中进行活动时所要注意的心理卫生的原则和措施。
总之,心理卫生不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关心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既与每个人的个体健康发展有关,也与整个家族、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有关。
随着社会飞速向前推进,物质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就愈加复杂,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威胁人们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就显得更加复杂而重要。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问题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特别关心和重视,为维护和保持人们的心理健康创造了最根本的良好条件。
c,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青年时代起,人的自我意识开始成熟起来,能够进行自我估价、自我检查与自我督促,并且也能正确评价他人的行为。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能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事情。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止心理反应的失常。
2、防止与克服心理冲突。
主观的要求与客观的限制可能会引起强烈心理冲突或持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造成心理疾病。人在生活、学习与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经常发生心理矛盾,但是要控制其强度不宜过猛,持续时间不要过长。有了心理冲突要设法正确解决,不能消极对待。
3、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
一个人如果经常与集体隔离,不与人交往,容易养成孤独的情绪,往往心情抑郁或孤芳自赏,影响心理健康。一个人经常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进行正常而友好的交往,可使人消除忧愁,心胸宽畅,心情振奋,精神愉快。
4、要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状况。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促进心理健康。办事要根据自己的智力等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设置经过努力而无法达到的目标,否则容易受到挫折,产生心理冲突,情绪不安,影响心理健康。
此外保持健康的身体,有规律生活,去掉不良嗜好,保持乐观的情绪等都是心理卫生的原则。
d,老年心理卫生
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划分法提出:
45岁以下为青年
45—59岁为中年
60—74为年青的老人或老年前期
75—89岁为老年
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
1.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26亿,占总人口的10%,并且老年人口还将继续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长。据估计,2025年将达到2.9亿。老年精神卫生问题包括老年期精神疾病和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老年期精神疾病如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抑郁等。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包括心理老龄化、离退休后的心理适应,丧偶与再婚,“空巢现象”等。
2.老年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变化
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能力逐渐衰退,学习新事物较慢,但是老年人丰富的阅历和人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心理机能上的不足。注意力转移缓慢、分配困难。死记硬背比年轻时差了,但理解之后的记忆能力并没有明显退化。想象力受到经验的限制,很难活跃,爱唠叨。消极、抑郁,容易烦躁、悲伤、害怕、不满等,情感脆弱,生活、社交圈子变小,表现出对新的、自己不熟悉的事物、领域的畏难、畏惧、担忧,甚至拒绝等表现。
3.老年人的自我概念和变化的性格
自我概念即如何看待自我的问题老年人的自我概念表现为:我是否老了?是否有价值?我是否真的老不中用了?我生活中还有什么希望?我们鼓励:能接纳自身的生理老化,也能接受自身心理功能的部分改变。鼓励的原因:更能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更能主动去适应角色改变,调整自己的角色行为。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一般既有稳定、连续的特点,同时也由于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性格会发生一些改变,使性格具了有变化的特点。
e,达到的标准
心理卫生的目的是要达到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有没有个标准?对这个复杂的问题心理学工作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至今还没有个为大家公认的理想标准。为了使心理卫生有个大致的遵循,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期罗(Maslow)和迈特尔曼(Mittelman)几经修订出十项标准:
1. 有充分的安全感;
2.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恰当的估计;
3. 生活目标、理想切合实际;
4.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5. 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
6. 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适度的情绪发泄与控制;
9. 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能适当满足个人基本需要。
按照上述十条标准一一严格对照,可以说很难找到一个心理完全健康的人。因此,我们只能说,讲究心理卫生的人就接近上述标准,不注意心理卫生的人就远离上述标准。远离上述标准,容易罹患种种心因性疾病。所以,为了心理健康,人人应当注意讲究心理卫生。
f,工作范畴
人人都要讲究心理卫生,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要讲究心理卫生;人不仅要自觉主动地讲究个人的心理卫生,还要照顾老人和儿童的心理卫生。所以,心理卫生的范围很广,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心理卫生的范围还会扩大。
从当前中国外心理卫生工作的状况来看,心理卫生工作的范围可概括为如下四大方面:
第一,从优生学的角度指导婚姻、配偶、受孕等过程,提高个体的心理卫生素质;
第二,研究各年龄阶段(如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心理卫生特点与规律,指导各年龄阶段的人们搞好心理卫生;
第三,研究各社会群体中的心理卫生问题,使人们在家庭、学校、工作单位、业余团体中能良好的适应环境,搞好人际关系,以便心情舒畅地工作、学习与生活;
第四,研究个体主动积极讲究心理卫生的机制与措施,指导人们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做情绪调节控制的主人,改正不良行为与性格特征,掌握一至几种身心放松技术,以便随时调节身心平衡,讲究心理卫生。
通过有益的教育和训练,以及医疗预防措施,在人的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培养健康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适应能力,使心理活动的功能状态达到较高的健康水平,这一系列的工作属于心理卫生工作的范畴,称为心理卫生,也就是心理保健。
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如使人们能处于按自已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身心健康水平,减轻充满着冲突的世界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心理)压力,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进行预防和促使其康复。
g,心理健康的表现
从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人格和谐。
心理健康的人并非没有痛苦和烦恼,而是他们能适时地从痛苦和烦恼中解脱出来,积极地寻求改变不利现状的新途径。
他们能够深切领悟人生冲突的严峻性和不可回避性,也能深刻体察人性的阴阳善恶。
他们是那些能够自由、适度地表达、展现自己个性的人,并且和环境和谐地相处。
他们善于不断地学习,利用各种资源,不断地充实自己。
他们也会享受美好人生,同时也明白知足常乐的道理。
他们不会去钻牛角尖,而是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心理健康的人都拥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1、青春期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他们达到心理健康应具备以下六个心理品质:
一、智力发育正常,即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
二、稳定的情绪。尽管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但不会持续长久。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理解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友善、宽容地与人相处。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能对自己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能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2、老年人
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智者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3、大学生
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智力正常。
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情绪健康。
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
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行,而不是盲目蛮干、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
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客观的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h,情绪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
一、 情绪有适当的形成原因
一定的事物引起相应的情绪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之一。情绪的产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的,如:高兴是因为有喜事;悲哀是遇到不愉快或不幸事件;愤怒是挫折引起的等。
二、 情绪的作用时间随客观情况变化而转移
通常当引起情绪的因素消失之后,人的情绪反应也相应逐渐消失。例如,生活中不小心把东西丢了,当时可能会非常生气,事情过后,慢慢也就自己调节过来。如果长期生气,这就是情绪不健全的表现。
三、 情绪持续稳定
情绪稳定表明个人的中抠神经系统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况,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的情绪常期不稳定,喜怒无常,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四、 心情愉快平静
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
愉快表示人的身心活动的和谐与满意。
愉快表示一个人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一个人经常情绪低落,总是愁眉苦脸,心情有苦闷,则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注意自我调节。
现代人,都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心理健康却是很多朋友都会忽视的问题。
“调元气,养太和”中医认为,太和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光有健康的身体而心理健康不达标也会引发很多问题。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联系。如果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相反,则会降低或破坏这种功能,不仅影响工作和生活,还能导致各种疾病。在生活节奏高、压力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的高血压比例远大于其他城市。
i,心理健康的意义
一、稳定社会、家庭的和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道,让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年提高。有些学生产生厌学离家出走事件,偷窃,抢劫。更有甚者杀死自己的亲生父母。从当年的马加爵事件到最近的杀害父母事件,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与他们不健康的心理有直接关系。都是由于他们从小到大人格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缺失与偏移引起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如果我们每个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我想不管是对家庭也好、对社会也好是保持其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能提高学习效率
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大量都是心理活动的,每个活动中还包括更细的分支,例如感觉里还包括注意等,这些都有科学研究成果,是有规律可循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们在这些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支配下的实践活动。认识这些规律不仅可以避免日常的误区,而且,可以运用这些规律更大程度开发学习效能。另外,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身心特点,比如青春期的高中生普遍情绪产生的频率和幅度都较大,如果不认识到这点,部分会极端的想是不是自己突然不正常了 ,还有部分可能会转为言行,引起冲突,造成人际困难,最终由于很大程度影响学习心境而影响学习效率。
三、能促进人们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是人们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以及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也是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j,心理调节方法
1、豁达法
应有宽阔的心胸,豁达大度,遇事从不斤斤计较。平时做到性格开朗、合群、坦诚、少私心,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这样就很少会有愁闷烦恼。
2、松驰法
被人激怒后或十分烦恼时,迅速离开现场,作深呼吸运动,并配合肌肉的松驰训练,甚至可做放松训练,以意导气,使全身放松,摒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
3、节怒法
主要靠高度的理智来克制怒气暴发,可在心中默默背诵名言“忍得一时之气,能免百愁之忧”、“将相和、万事休”、“君子动口不动手”等等。万一节制不住怒气,则应迅速脱离现场,在亲人面前宣泄一番,倾诉不平后尽快地将心静下来。
4、平心法
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清心寡欲”,不为名利、金钱、权势、色情所困扰,看轻身外之物,同时又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5、自脱法
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培养生活的乐趣。做到劳逸结合,在工作学习之余,应常到公园游玩或赴郊外散步,欣赏乡野风光,体验大自然美景。
6、心闲法
通过闲心、闲意、亲情等意境,来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心理障碍。
B,中美差异
首先美国其实没有叫“心理医生”的职业。他们的精神卫生领域有四种人群在工作,包括clinical social worker(临床方向的社会工作者)、mental health counselor(心理咨询师)、licensed psychologist(执业心理学家)和psychiatrist(精神科医生)。其中一般只有精神科医生有处方权。另外乐嘉根本不能算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不是自己说是就是的。
在精神卫生领域中国差不多落后美国个3、40年吧,体现在各个方面。
教育方面,首先国内学院教育项目就不全,像临床方向的社会工作者这种项目根本不存在,心理咨询方面也很少见。国内最靠谱的其实是精神科医生教育,所以虽然大家常骂精神科只会开药,其实,那些医生已经是最和国际接轨的了,真的你要在国内有什么毛病我还是推荐你去那边看。说到教育落后,比如美国的心理咨询师一般要2-3年专项硕士教育+前后2000-3000临床小时(一般总共要4、5年)才能拿到执照,而且这不是说你是一个好咨询师,这是当咨询师的底线。所以国内二三级执业咨询师如果论教育跟美国比,那基本上全军覆没,所以整个心理咨询领域专业水平反正就是……你自己掂量。教育方面相信国内会逐渐跟美国接轨,但致命伤在教育人力资源目前过于欠缺,仪器资料什么的有钱都好弄,但人不是一天就能变出来的。一个像样的教授啊临床督导啊,没有个十年专科学习和工作经验是出不来的(尤其督导,一个督导一年就能带那么几个实习生,多了就忙不过来了),国内目前能拎出来的也就那么百十来个,他们现在开始培养再加个十年周期,反正是前路漫漫。国内肯定会企图大干快上,但那个水平反正短期内肯定就是浮云。
临床方面,国内绝大部分论文还停留在“介绍外国研究发展情况”的综论阶段,自然在针对国人特征的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也就比较落后,基本拿外国的过来生搬硬套。(不生搬硬套的更糟,基本是没研究基础的凭空想象,然后fabricate点研究基础)美国在临床心理和心理咨询方面创新研究自然有很多,但跟其本身学术基础高、研究传统好有很大关系,这个整体国内就不行,也不好单说临床心理方面。另外国内明显是在一开始引进心理咨询时候对这个行业完全不懂,在美国临床心理基本上是以认知行为为主,7、80%都是认知行为,心理咨询主要受人本主义影响,同样使用很多认知行为工具。像精神分析什么的在美国20多年前就已经过气,国内居然大力推行精神分析。当然精神分析这些年来也有发展,但在美国肯定不是主流。本来就落后,还从人家旁枝末节上开始学起,自动就把自己跟人家拉开距离了。至于这方面以后具体怎样,反正教育不跟国外接轨的话,临床水平短期内肯定也就没法太指望……所以基本上你眼光就更可以指向更遥远地未来~
社会方面,其实国内外大众对心理障碍什么的还是都有成见的,但国人明显成见比较深。美国人可能不愿意别人知道,但他们肯定会找人去治;而国人基本上是一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二有问题也绝对不愿意花钱去治。当然心理咨询什么的确实是外来概念,肯定接受起来要时间。一个社会如果社会人际支持系统完备对心理咨询需求量就小,所以过去的传统中国社会确实不太需要心理咨询,外国对心理咨询需求大也是人和人之间距离较远、社会支持少的结果。但中国随着一胎制和经济发展造成传统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支持系统解体,对心理咨询的需求肯定就会暴增,人压力又大又孤独,不出问题才怪。只不过经过多年发展,精神和心理卫生在美国是同归在医疗体系里面的,比如低收入社保精神障碍免费治疗,不同心理咨询机构的服务也覆盖了各个地域和收入阶层,而且有完善的行业监管条例和机制……而在中国心理咨询好像完全是独立于医疗社保体系之外的另一个领域。市场培养和客户教育需要时间,行业监管有待完善……
C,心理卫生安全
心理健康安全卫生运动的发起人、心理健康安全的先驱——美国精神病医生克利福德·比尔斯(187 6~1943年),写了一本名叫《一个发现自我的心灵》的自传体著作,1909年出版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几乎每年都再版,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比尔斯在这本书里,呼吁人们要注意对精神病患者的种种不公正的、不人道的待遇,引起了社会上普遍的重视。1908年英国的克洛斯通出版了《心理卫生》一书后,这一专业术语才被正式采用。1948年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协助下,“世界心理卫生协会”宣告正式成立。在我国,1933年国立中央大学开设了心理卫生学科;1935年,在南京首创“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组织,国内几所大医院设立了脑系科,几个大城市设立了精神病医院。但是,心理卫生门诊咨询工作,始终未能在我国很好地开展起来,心理卫生知识也未能在社会上普及开来。
谈到这里,老年人或许会提出疑问:“心理卫生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健康安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被人们普遍地叫做“心理卫生安全学”。二次大战后,很多精神医学家和医学心理学家,感到“心理卫生安全”一词在科学性上有些欠缺。他们认为心理卫生更多地是着眼于从消极意义方面来指导人们怎样诊断、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而忽略了怎样积极主动地,从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上,去探讨如何保持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他们指出:心理卫生最早只不过是侧重于强调对心理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后来,它虽然也标榜促进心理健康,但实际上远远没有完成和达到这样的目标。
随着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的进展,同时也依据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怎样更加积极主动地从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上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相比之下,“心理健康”这个词,更富有积极性的建设性的意义,于是索性改用“心理健康”或者“心理保健”来代替了“心理卫生”。但是,在“老年心理学”当中,老年心理卫生对于预防老年病,仍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怎样对待老年人心理卫生安全?
(1)重视老年心理卫生安全。
老年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卫生安全与健康安全,而且也要重视心理健康安全,只有身、心都健康安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安全,健康安全的心理状态会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安全,不良的心理、情绪状态会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安全。
(2)创造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
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同良好的自然安全环境一样,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使老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环境,构成了老年人的心理环境。这些心理环境直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状态,影响他们的健康。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的兴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对身心健康颇有益处。
创造良好的心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心理环境内容丰富多采。
②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与学习,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寂寞感。
③培养业余爱好,能增进生活情趣,调剂精神生活,改善心境。生活有规律,使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富有节奏感,有利于身心健康安全。
(3) 老年心理卫生安全的原则。
树立与巩固正确的世界观,实事求是地、科学地分析周围发生的一切,并能冷静、妥善地予以处理,避免偏激、固执等心理偏差的产生,保证心理反应适度。
①正确对待环境刺激。
老年人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应力求安静,但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保证,例如环境中的噪音等不利因素时常存在,老年人如能心平气和地对待这些刺激,则有利于保持心理平衡。情绪稳定是保护健康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老年人要善于在刺激中保持和调节情绪。
②防止和克服心理冲突。
主观的要求与客观的限制而引起的强烈或持续的心理冲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生活与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心理冲突,但要力求控制其强度,持续时间不要过长,老年人要开朗、直率、畅所欲言,消除心理压力,解除心理冲突。
③陶冶情操。
克服那些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的个性因素,就能很好地适应人际关系,经常获得满意感。脾气暴躁、性格孤癖,易产生不满意感与不安全感,有害心理健康。
④要有自知之明。
老年人要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状况,经常用心理健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心理行为,促进心理健康。要根据自己的体力与智力等情况量力而行,切不可去做力所不及之事,否则会在挫折面前心绪不定,从而影响心理健康。
(4)老年心理卫生安全内容。
①退休后的心理卫生。
为避免退休后无所事事,产生孤独感,造成心情抑郁,老年人应注意生活规律化,并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工作与娱乐活动,使精神生活充实,情绪健康。
②工作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适当地做些工作,不仅有利于社会,而且有益于健康,在工作中获得心理满足。但切莫过于紧张,否则强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心理不平衡,影响身心健康。
③家庭关系的心理卫生。
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往往引起老年人心情不愉快,有时老年由于疾病等原因心情不好,同家人的关系呈现紧张,这是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的。因此,对老年人尤需建立一种和睦的家庭气氛。
④饮食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需要特别重视饮食时的心理卫生。吃饭前后应力求心情平静与愉快,切忌生气、忧愁、寂寞等消极情绪。吃饭时,可有意识地利用心理上对美味食物的想象、记忆与联想,唤起食欲,促进消化系统功能。
⑤娱乐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时间不宜过长,场面不宜过分强烈,否则极度的紧张和过分的激动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诱发心脏病、脑血管病。
⑥交往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在交往时要心怀坦白,热情待人,不要多疑、过敏,否则不但不利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协调,也有害于情绪健康。
⑦关于疾病的心理卫生。
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有些人对待疾病焦虑烦躁,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这种精神状态不利于对疾病的治疗,还会加速疾病的发展。因此,老年人应客观、正确地对待疾病,增强信心,保持健康情绪,以利于恢复健康。
(5)老年心理卫生安全的内涵。
老年心理卫生安全,指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预防精神疾病、身心疾病或者引起缺陷的发生。注意心理卫生,可以使人保持心理健康、生活满意,能够妥善处理面临的问题,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受得住外界各种紧张压力或社会变迁的困扰。
讲究心理卫生安全,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注意保健,防止疾病。
身体是否健康常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要求心理健康必须注意身体健康。
其二,乐天知命,知足常乐。
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乐天就是乐观地对待事物的发展。老年人对待诸如退休、生老病死及其他生活事件能够乐天知命,就能够知足常乐。
其三,性格开朗,情绪乐观。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的内因。性格、情绪和疾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其四,生命不息,活动不止。
各种各样的活动,只要能够丰富生活内容,增添生活乐趣,对社会、家庭发挥余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都有助于心理卫生和身体健康,老年人应该积极参加这些活动。
其五,互敬互谦,家庭和睦。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场所,老人精神状态和家庭关系、家庭氛围息息相关。因此,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体谅,促进家庭和睦。
D,国人之心理卫生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不断爆炸,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加之社会、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导致身心疾患者趋于增多,抑郁、自杀、自闭、空心病、心理疾病躯体化等心理相关问题在我们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不仅如此,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各社区中有明显增加趋势。
a,2016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
我国精神卫生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精神疾病患者约有1600万人,精神病患病率已达13.47‰。其中4300万人被诊断为严重心理疾病患者,还有约600万癫痫患者,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负担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增长,推算我国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
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卫生状况也非常令人担忧。在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其中,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6%到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到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
b,2017年4月世界卫生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数据显示
2012至2014年,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40余家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和高校专业人员,开展了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以抑郁障碍为主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我国心境障碍患病率是4.06%,其中抑郁障碍3.59%,焦虑障碍患病率是4.98%。焦虑障碍在这次调查里包括了8到9种疾病,包括特殊恐惧症、强迫障碍、社交恐惧等等。心境障碍实际主要包括四大类疾病,这里面有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心境障碍、物质所致的疾病障碍。其中,抑郁障碍里又包含了抑郁症、抑郁障碍未特定、心境恶劣。
此外,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40万例,管理率达到88.7%。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
c,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相关数据显示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因,也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我国每年约有12万人死于自杀。自杀事件多发,意味着对抑郁症和自杀的干预应提升到公共卫生的高度。
目前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心理医生还较为缺乏。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中15%—20%自杀死亡。在我国,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为21%,远低于世界平均的55.65%。接受干预和治疗者仅10%。这意味着,近8成抑郁症患者没有被“发现”;9成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治疗。
d,原国家教委及上海某高校调查结果显示
12.6万名大学生中,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据上海高校的调查,在200多种令大学生烦恼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学生、异性、对未来的担忧各占20%。
此外,令人惊心的大学生杀人或自杀事件近年频频发生。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室友;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事件;复旦大学发生室友投毒事件;南昌理工学院大一女生坠亡;北大杀母案……
一系列令人堪忧的心理卫生数据,恰恰在提醒人们要加强心理卫生建设,家庭、学校、社区、企业等领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将成为未来20年较为迫切的需要。
E,我国心理学的现状
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身和发展自身的一门学科。
纵观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两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①科学学科的出现和发展总是从人类的实际需要为起端的;②科学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又总是从简单的问题开始逐步推广到复杂的问题。
当然,人类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反复而逐渐螺旋上升的过程,本来以为简单的问题,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可能又在新的高度重新深入认识,人类心理现象的特征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时间远远晚于物理学类的学科。
现在,国际心理学界公认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作为现代科学的心理学的开端,虽然我们说心理学和别的许多科学学科一样是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实际上最早的一批心理学家却来自于物理学和生理学界,这直接导致了最早的心理学的研究被称为心理物理学。当时研究的主要动机是要以研究物理学的方法来建立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获得了许多到今天还令人激动的成就。所以,科学的心理学从一开始就是一门以实验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学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心理学明确了以人的心智(mind)和行为(behavior)作为学科的研究对象,特别着重于了解人的行为。
在发达国家,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比较广,包含了人类体验的所有方面,从脑的功能到国家的行为;从儿童的发展到人的老年过程,总的目标是理解人的行为。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已经有4位科学家因为心理学的工作而荣列其中。特别是今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系的卡勒曼教授,是研究人的判断和决策行为的,代表了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主流和主要方法。
心理学是一个开始得比较晚的学科,但相对世界各国而言,我国的心理学又起步得比较早。我国著名的现代科学的先驱者蔡元培先生留学德国时,就直接师从冯特教授学习心理学。他后来还专门说到,他到德国去本来是准备研究哲学的,后来发现哲学太为宽泛,所以改为专攻心理学。他回国后,于1917年指导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到了20世纪的初期,我国已经有了相当一批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心理学学者,遂于1921年8月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到了1978年,我国除了在中国科学院有一个100多人的心理学研究所外,在北京大学恢复和建立第一个心理学系,并开始招生。自那时以来,我国的心理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这一看法可有以下几点为依据。
1.1 心理学的学历教育空前繁荣
到2003年,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已经有了38个心理学系(所),全国的心理学专业每年招生超过1000人。全国可以培养博士生的单位有12个,可以培养硕士生的单位有27个,每年招收研究生500多人。一些国内著名的高校正在筹办心理学系,其中包括部队的院校。
1.2心理学的业余教育突飞猛进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已经招收了3000多位研究生班的学员,这些人都将经过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硕士课程的学习,其中一些人经过国家的考试和硕士论文的研究和答辩将获得国家认可的心理学硕士学位。心理学的函授大学更是培养了上万名函授毕业生,这些人都得到了心理学的基本训练,其中有些人已经进一步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3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批研究获得了不同等级的国家级和部委级的奖励;心理学的专著多次获得全国性的图书奖。2001年11月,中国心理学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九次学术交流大会,参加会议的人员达到了1100多人,交流了800多篇论文;2000年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四年一度的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第27届大会时,我国的与会代表达到了113人(不含港、澳和台湾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交流了97篇报告,其中口头报告21篇,大会1小时报告3篇(整个大会有1小时报告72篇)。更为突出的是,我国代表中58%是45岁以下的心理学工作者,并可以用英浯进行交流。当时,我国代表的人数仅次于6个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排第一,也多于一些发达国家,加上我国代表都在会上认真开会,处处可以见到中国人,一时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线,给国际同行极其深刻的印象。
1.4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认识和需求呈直线上升的态势
国内专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的人员(以心理学作为其主要工作的)已经达到了1万人左右的规模;心理学已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学实践、特殊教育、体育运动、人员选拔、技术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广告和营销、产品设计、司法工作、监狱管理等多方面,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特别是中国空军,更设置了专门从事飞行员学员心理素质评测的岗位和人员,实为非专业心理学研究和教学单位设置心理学岗位之先河。
1.5其他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对心理学研究项目的投入逐年增加,并支持了一些重点项目。
(2)1999年国家科技部确定增加心理学作为18个需要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
(3)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心理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由学校直接领导和管理的心理学院。
(4)2002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被确定为进入国家知识创新试点工作的基地性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将持续加大对心理研究所的基础和重要问题的研究的投入以及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5)中国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获得了很好的地位。通过老一辈心理学家的20多年的努力,我国心理学在国际心理学界的影响显著增加。我国心理学家荆其诚教授(1992~1996年度)和张厚càn@①教授(2000~2004年度)先后当选为国际心理学联合会的副主席;荆其诚教授还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院士,到目前为止,他是整个第三世界科学院中唯一的一位以心理学而当选为院士的科学家。
(6)中国心理学会在中国科协的领导下工作不断进步,被评为全国先进学会。
2我国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在看到我国心理学已经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心理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比如总体研究水平还不高、优秀人才外流等等。当前我国心理学所面临的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达,我以为是,需求和能力不相适应,即中国的心理学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我这里说的能力主要是指队伍规模、队伍质量、研究水平和技术贮备等几个方面。因为这种高需求和低满足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我国社会上心理学的应用的表面繁荣,同时也有些混乱的状况。具体来说可以从认识问题、政策问题和队伍问题三个方面来讨论。
2.1认识问题
心理学究竟是干什么的?
一直是社会各界和从事心理学工作的人员关心的问题,这说明对此问题还存在不正确的想法。当前,对心理学的误解或是不理解已经成为心理学继续发展的障碍。
这类误解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以偏概全。
因为心理学的涵盖面很广,学科内的分支很多,而且和其他学科,如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神经科学、管理科学等有很多交叉,使得一般人很难看清心理学的全貌和主流。同时,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者,他一定是非常热爱,甚至是偏好自己所从事的专门研究。这就使得一些没有受过系统心理学训练的研究者,表现出不适当地将自己的研究方向或课题称之为当代心理学的主流,甚至全部的现象。这本是一种很自然的在各个学科都可以观察到的人的一种行为。可惜的是,我们有些管理人员也盲目跟进,结果形成了一些不合理的投向,正在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是,随意夸大心理学的范围和作用。
一个很不严肃的说法是,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将一些不好解决的问题推到心理学去找原因,试图用某种心理学“法宝”解决之。
比如:体育比赛技不如人,主要是不刻苦训练,却说成心理素质不好;经济原因导致的市场不能启动,又归结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和个人品德的问题都说是心理素质不好;甚至信仰理念这样的社会生活的根本性问题也想要心理学来解决。
其实,心理学和其他各门学科一样,只能解决它能够解决的问题,决不可能是万能的。
同时,心理学还在发展之中,对人类行为的某些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时日来解决。
第三种,将常识混同于科学。
心理现象每个人都能有所体验。
这就使得心理学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一般老百姓都能讲几句与心理学有关的道理,有知识的人更是似乎人人都懂心理学。
一些人以为心理学很简单,只要认识字,看几本书,而不需要经过系统的训练,就懂心理学了。
许多人都在讲心理学,其实各自有自己以为的心理学的定义和内涵,导致了很多的混乱。
现在国内每年出版上百种有关心理学的图书,其中除一些专著和教材以外,相当一部分是非科学的或是前科学的东西。有些心理学工作者所写的书也缺少严格的科学研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些媒体更是常常推出一些所谓的心理测验,误导读者。
“秀才学医,好比抓鸡”是历史的误解,现在很少有人相信了,但是对于心理学,这种历史的误解正在盛行。
这种现象再次告诉我们,人是很难从历史汲取教训的。我们应该时时提醒自己。
2.2队伍问题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规模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工作对象是人,服务对象是人,因此,其队伍的规模理所应当与人口有一定的比率关系。
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大约有1万人,与我国有13亿人口相比,平均每13万人中才有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按人口比率居于世界末位。美国只有我们六分之一的人口,却有心理学工作者约20万人,按人口比率是我们的130倍。当然,各国有自己的国情,但是从这个悬殊的差异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国心理学工作的规模确实是比较小的。
实际情况是,当人们发现有些问题需要心理学来解决时,往往找不到人来做。甚至,国内一些高校的心理学课程也没有足够的教师来上。为使心理学更好地服务于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和创造性,心理学工作者的队伍一定要有一个大的提高。
与队伍规模相比较,更大的问题是队伍的质量。队伍的规模只要假以时日,总是会发展的,但是人员的质量却不是单纯靠时日能解决的问题。由于社会需要的迫切,有些部门和单位不得不靠短期突击培训的办法培养心理学工作人员,其中弊病很多。
F,在我国发展心理学的一些考虑
心理学是直接了解和发展人类自身的科学,对于像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国家特别有意义。
要使我国的心理学适应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的需要,有必要具体考虑一些问题。
第一,继续发展心理学的学历教育应该是科教兴国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
要尽快改变我国心理学系太少的局面。美国有1000多个心理学系,而他们的人口只有我们的六分之一。我国在近期内如果能有100个心理学系,将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早点适应社会的需求。已经有了心理学专业基础的高校,应尽快发展成心理学系。在组建心理学系时,要能够按照教育部的大纲的规定开设全部的心理学必修课程。特别要把好博士生培养的水平,坚决实行严进严出。在眼前,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心理学系,多培养一些本科生。一些高校,普遍反映心理学的毕业生好分配,甚至供不应求,但是招生方面却有限制,需要作政策性的调整。
第二,在全面正确理解心理学的前提下,有序地增加对心理学的投入。
一个学科的发展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不能指望搞一、两个大的项目就能解决问题,何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搞法成功的不多。在我国目前同行比较少的情况下,盲目的投入实际上害多利少。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都组织过对心理学的全面调研,可以作为制订政策的依据。在这些政策性文件的基础上,以扩大投入的面为主,适当提高强度。
第三,加强心理学的科普工作。
人民群众对心理学很关心,但是现在很少有人能专心的做科普工作。
第四,实行科学的严格的资格认证制度。
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作用和运用市场机制。对心理学应用人员实行学分制的再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五,加强针对社会需要的研究工作。
如健康心理学、工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法制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专业方向。
心理学是人类认识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人类赖以认识自己和提高自己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人类心理(也就是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研究还需要全世界的心理学家付出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那光辉的高地。但是,从应用的角度看,特别是从将在发达国家已经成功应用的心理学知识化为我用的角度来看,相对于其他一些学科而言,心理学是投入较少而收效较大的一门学科,只要我们全社会适当增加对心理学的投入,就可以使她在人民生活和生产中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丁俊贵
2018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