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中,有关“学生中心”和“教师中心”的探讨似乎从来没有终止过,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关于“课堂中心”的讨论和研究也表明这一分歧的存在:东亚地区课堂上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欧美地区的西方国家则更偏重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同时,现实教学中也往往存在这样的矛盾:“学生中心”受到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研究的推崇;而在实际中, 传统“教师中心”的课堂却能带来更好的学生成绩表现。对于中小学的教育,到底该以“学生中心”还是以“教师中心”成为我一直以来的困惑。终于,遇到了这本王绪溢博士的《数字时代的学与教》第五讲之转型“学生中心”的有效路径,让我找到了答案。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 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主要是课堂的听课人;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载体和主要学习内容。清华大学著名校长梅贻琦有个精彩比喻:“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从游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 梅校长把学校比作大鱼塘, 老师即大鱼, 学生即小鱼, 他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观摩、模仿学习就能达到教育效果。这样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对于认知能力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而言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的。但是,进入21世纪, 各国教育开始将视角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强调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因此,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和方法体系的主动建构者, 如果学生没能通过学习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内涵体系, 则教学就没有效果;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建构起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能力。显然, 这种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帮助学生适适应未来的社会现实。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知识中心的思想,从重视知识传递走向重视知识建构。在教学中开展发现学习、合作探究学习,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及其思维能力的发展,逐步走向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思考作为一个教师, 我们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怎么样来教,教师需在思考与反思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不断创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并认识到“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正如王博士所说,从教师中心走向以生为本,并最终走向学生中心,才是我们对课堂教学的不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