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二年,26岁的诸葛亮离开卧龙岗,成了为刘备的得力干将,为刘备日后三分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是,诸葛亮为什么选择辅佐刘备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似乎表明了自己选择刘备的原因,但是,对于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甚至能够准确地预知未来三分天下局面的人来说,仅仅是因“感激”就出山吗?诸葛亮在选择老板的时候仅仅只是考虑这一个感性因素吗?
从亮的性格来看,亮常常自比于管仲、乐毅,这两位一位是名将,一位是名相,可以看出亮的志向远大,希望能够像古代的名将名相那样辅佐明君、建功立业。诸葛亮是少年天才,读书只观大略,但是依然能够很好地领会其中的深意。居隆中时,亮有两个雅致,一是读书,二是耕种。这也锻炼了亮做事自始至终、专一的性格特点。后来辅佐刘备的时候,亮也总是坚持亲力亲为。
同时,亮洞悉人性,他有远大的志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当时的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同时操又生性多疑,要是亮选择操的话,很可能会落得与杨修、孔融相同的下场;孙权也有张召、周瑜两位得力干将,在孙权这里,亮也很难得到大的发展空间;当时荆州还有一个刘表,刘表算是诸葛亮的亲戚了,如果亮想要投靠他的话,应该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是刘表算不上一个明君,管理才能太差,不会用人,当时中原有很多有识之士到荆州投靠他,但是他一个都不会用。而此时的刘备还是一个什么都有没有的人,空有一腔热情,却无用武之地,但是他有建霸业的志气。刘备是帝王出身,刘氏宗族,有皇室血统,有帝王之志,同时,他有仁爱之心,保卫地方,救济穷人,对士人都平等对待,很得人心。再加上他刚出山就有关羽、张飞这两位既忠诚又能干的大将辅助。诸葛亮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清楚地知道,辅佐刘备,既不用像辅佐曹操那样小心翼翼、胆战心惊,也不用像辅佐孙权那样“恐与名士争高下”,在刘备这里,他不仅能够得到一个足够高的职位,也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让自己的策略得以实施。
诸葛亮拥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他能够及早地预见三分天下的局面,也能够在众人觉得刘备是“垃圾股”的时候及时地发现并且投入这支“绩优股”。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他在隆中潜心读书,描绘政治蓝图,“隆中对”就是他交给刘备的一份最完美的“求职信”,也正是因为这份“求职信”,才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成为了后人心中最崇拜的偶像。
何以解忧,唯有日更。 这里是我的日更茅庐,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