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百度词条:由熟悉而适应;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知乎上有人把习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刻意,不自然;第二阶段,刻意,自然;第三阶段,不经意,自然。还有人提出21天培养、90天固化的理论。从我10年的跑步经历看,习惯是一个从自律到自虐到自由的过程。
跑步是一项比较容易开展的运动,我没什么运动天赋,所以偶尔的运动就是跑步,为了每年体能考核达标偶尔也跑一跑,但每次很少超过5公里,每月可能不超过10次。2009年,单位来了位喜欢跑步的新同事,带我第一次跑了玄武湖,一圈10公里,感到非常新鲜,原来可以跑这么远,还有这么多风景,从此我慢慢喜欢上了跑步,环玄武湖越跑越轻松。但开始时并没有把跑步作为一种爱好,只是作为考核和保持体重必须的一项任务,所以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距离和时间,到点就跑,跑够时间和距离。后来带我首次环湖的同事调走了,周围其他同事受我们影响,一起长跑的人慢慢多了起来。这个阶段基本做到自律,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到了2014年,在一次出差时遇到一位很长时间没联系的同学,看他瘦了好多,偶然聊起来他在跑马拉松,已经参加了不少于5场的全程马拉松和越野比赛,感到跑步带来很多好处,身体更健康了,人也更加精神。我突然就被触动了,我为什么不能尝试一下。
回到南京以后,我慢慢开始增加跑步的距离,并开始参加一些10公里左右的业余跑步活动,感受到很多人在一起跑。14年以前我从不关注成绩,现在有了一些自我要求,关注了几个跑步的公众号,买了基本跑步的书,同事还经常交流跑步心得感受,想着如何提高成绩。2015年的时候,报名第一届南京马拉松,为了这次比赛,提前半年开始提高跑量,每个月基本都要跑200公里以上,按照书上教练的计划,进行力量、速度和30公里以上耐力的训练。经过大半年准备,第一次马拉松跑出了328的成绩。这里面有半年准备的效果,也是长期坚持跑步的结果。
跑完南马后,这几年陆续跑了一下北马上马锡马苏马等全程马拉松10多场,南京所有区和外地的半程马拉松20余场,和同事自己跑了半程以上也有二、三十场,为了提高成绩,给自己规定了跑量和每周的训练内容,参加了强化训练营,经常天不亮就起来跑步,夏天高温也不停止训练,感觉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逼着自己去跑步。到疫情前2019年,参加上马时跑出全马318的成绩,自己感到非常高兴。这个阶段,别人看我就是在自虐,但运动带来的多巴胺让我体会到另一种快乐,那种大汗之后的畅快淋漓。
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跑步活动一下子少了,突然感到没有了提高成绩的动力,跑步的欲望也消失大半,一起跑步的同事、跑友也少了。我们几个还在坚持的,聊起了跑步的初衷,为了身体健康,为了增进友谊,觉得为了比赛的训练不是真正的爱好,也很难形成习惯,就是习惯了,也会慢慢改变,只有真正把跑步作为一种身体的需要,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才会最终形成一种习惯。短期的目标形成的是短期的习惯,长期的目标形成的是长期的习惯。现在我们几个同事还会经常约跑,有时线上有时线下,合适的时候随时开跑,不再追求速度,重在参与,重在坚持,重在经常。
这就是我这十年养成跑步习惯的经历,深深体会到从不自觉到自然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