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把孩子的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和老师,这是好现象。但是,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也造成了另一种极端。
有个朋友问我:“你会打孩子,或者凶孩子吗?”
我说:“会啊,怎么不会?”
朋友说:“不是说,打骂孩子是最低能的教育手段么?总能用一种温和的教育方法解决问题,不会给孩子带去伤害。”
我说:“谁说打骂就一定是低能的手段了。谁说打骂就一定会给孩子带去伤害了?”当然我知道,都是专家说的。
我不是专家,但还是有话要说。
我是80后,我们这一代的父母辈们成长在扭曲的社会中。他们中许多人本身缺少关爱和正面引导,不被温柔对待,也不知怎么温柔以待。他们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自己的父母,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打骂的频繁和严重程度确实带来了一些心理问题和性格上的缺憾,比如自卑,比如不懂情绪收放的尺度,比如情绪容易积压的同时也极易失控。
如今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免不了对过去教育模式的指控。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父母对孩子的无效陪伴,父母除了打骂别无他法的教育方式……我们摒弃一切曾有害于我们的,却逐渐步入了另一个“极端”:我们不敢放开手脚去教养孩子了。因为总有一个声音提醒自己:做一个温和的、会思考的、不使用打骂等低等教育手段的父母。与此同时,一些父亲回归了家庭,但依旧被指责为“无效陪伴”,因为带着孩子看电视或其它电子产品。而妈妈们在亲子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对孩子施以最大的温柔和耐心,一旦触发怒气便陷入自责,甚至“我不是个好妈妈”的自我否定中。
亲子教育重要,家庭和谐同样重要,若因为家中其他成员(尤指丈夫)不能与自己达成理想中“亲子教育”的状态,即便亲子关系亲密了,夫妻关系却日生嫌隙,也是得不偿失。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不是一日两日,而是中国传统遗毒的一部分。丈夫参与到家庭教育中的程度有多深,意愿有多强烈,与自身的觉悟是分不开的, 同时也需要夫妻间不停地磨合与沟通。改变行为习惯难,改变思维定势更难。急于求成反倒失了夫妻和气,所以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妈妈们往往是“对孩子像春天般的温暖,对丈夫像严冬一样的残酷”。完美的亲子教育难抵不和谐的夫妻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也是“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的诠释之一。
我们还要认清一个事实:温和的教育不代表没有严厉和凶悍的管教。不同于从前的打骂,如今多数家庭里的“打骂”属于调味品中的味精,有人用,有人不用,有人用鸡精代替,吃多了固然不利于健康,但偶尔加点也能提升风味。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打骂”不是可耻的,因为“管教”不可耻。我也不认为打骂就会把孩子打出心理问题来,关键在于怎么打,怎么骂?
三岁是个分水岭。
三岁之前的孩子,处在习惯和规范意识的形成阶段,确实需要智慧多样的方法引导孩子的正面行为,弱化他的“坏行为”。比如抢别人的东西、吃手指、用餐习惯等等。三岁之前打骂多了,三岁之后很难停下来,到了青春期他还有可能跟你对打。“打骂”不能多用,用多了皮实了效果就弱了。用要用在刀刃上。
什么时候打骂,因人而异。我的原则是“行为习惯不打,个人爱好不骂,损人不利己要狠狠管”。
怎么打?不打头,不扇脸,最多小手拍三拍,或者大腿拧几拧。
怎么骂?眼可瞪,气可喘,声音可飙,但要语言简洁,就事论事,不能人身攻击。
骂,实为管教,管教的目的是利好,孩子能听得懂,听得进,不会感到伤害而排斥。语言简洁,就是要用最简单的话,讲不超过三遍的道理,重复多了就变成碎碎念,唐僧的“紧箍咒”你爱听吗?就事论事,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夸大其辞。比如“这么小就会撒谎了,长大还得了?”谁没撒过谎,怎么不得了了?二是不翻旧账,当你翻旧账的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可能在于“妈妈的记性真好”,而不在于事情本身。不能人身攻击,“蠢、废物、烂、滚、死”,就不一一例举了,这点应该比较好理解。说白了,就是管教孩子的时候不要泼妇骂街。
亲子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要因此伤了夫妻和气,因为夫妻创造的和谐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涉及“打骂”的管教并不可怕,也不可耻,管教的同时,相信你也给了孩子更多的温柔,孩子会明白温柔和严厉管教都是对他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