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书读得很痛苦的时候,就会咬牙切齿地想以后一定不能让我的小孩读得那么辛苦。可是当我女儿开始上学之后,我却慢慢改变了这样的一种观念。所谓“快乐学习”,恐怕只是教育过程中的某种方法,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没有经历一个辛苦的积累过程,是很难谈所谓的“快乐”的。
上学期的一个事情让我蛮有感触。女儿在做二年级数学试卷时,有道附加题没做出来,而我……也不会做……(数学太烂,所以才读了文科),只好发朋友圈求助。不一会,一位同事打电话告诉我她女儿解出来了,大概思路是怎么样,而且她女儿说,这个题目如果用奥数的思维,很快就能理解题目的用意,稍微想一下就可以找到答案。
我自然很是好奇。因为我知道这位同事的女儿在外人眼里是典型的学霸:一直读的都是重点学校、在华附读到高三就被伦敦政经学院录取,除此之外还是钢琴十级,伦敦政经学院甚至专门为她开了音乐会。于是我也乘机请教,是怎么样把女儿培养得这么出色。自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她说了一句:“学习哪里有不辛苦的,她又是奥数又是钢琴又是英语,但是坚持下来,突破一个个学习的壁垒,她最后自然而然地就能够去主动应对那些学习的困难,也就成为了你所谓的‘学霸’了。”
我突然对这个事情有了点新的感悟:过去我们批判“唯成绩论”,主张素质教育、“快乐学习”。但我在大学中观察的是,以高分考入大学的同学,基本上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学习能力,都明显要比其他同学要强很多。所谓“优秀是一种素质”,实际上在分数以外,如何看待学习、如何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如何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如何在课堂互动、如何与他人合作,都是这些“学霸”们看不到但实实在在掌握的能力。同在大学当中,同样提问的一个问题,某些专业的同学可以侃侃而谈,某些专业的同学却连刚结束的课程讲了什么都不知道,在这种时候,你的确不能不考虑,分数的高低,确实可以划分某种素质的层次。
返而观之,对于基础教育、对于孩子要不要去学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的态度也在逐渐的改变。在这些学习中,成绩的高低尚在其次,重要的是挖掘他本身的兴趣和潜力,还有就是培养他坚持解决问题的毅力和能力。在这些学习中,可以用许多有趣的方式去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度,但在巩固和深化的过程中,恐怕就不是一个快乐能够解决的问题。在养成技能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有一个“10000小时”定律,就是你要熟练地掌握某项技术,必须有超过10000小时的练习,所以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注定不会是非常愉快的,但如果可以突破了这些瓶颈,看到的就不仅仅是分数的提升,同时也是能力的提升了。
在如今的基础教育里,拓展性和应试性的兴趣班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虽然我不认同像《虎妈猫爸》中那种安排满满的学习日程,但在培养孩子兴趣、毅力和知识面上,必要的课外辅导恐怕是不可或缺的。只要家长明白,这种学习不是仅仅为了考试,不是仅仅为了分数的话,那孩子的压力相对缓和,也就比较容易接受和持续地进行学习。
说到底,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家长不可能是孩子永远的拐杖,但可以是孩子潜力的挖掘机和孩子进步的助推器。我们的职责,不是为了让他们考几个好看的分数,而是让他们可以在自己的人生中找到最合适的方向和发挥自己最大的特长潜力,让他们最终可以发现自己,发展自己。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家长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和孩子一起进步,也是生命中最欢愉的一个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