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只擅长低头默默干事的“老黄牛”总是羡慕那些整天和领导聊天说笑的员工,觉得只有像他们这样的人才能得到领导的重用。
但事实上,能把事情干好永远是领导最看重的事,当然,让领导觉得和你的日常沟通顺畅舒服也不可或缺。
在这种情况下,工作努力性格却不张扬的同学们,只要巧妙把握好每一次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机,就能让他更看重你。
一次优秀的工作汇报不仅可以呈现你的能力、放大你的潜力,更能快速升职加薪,怎样,是不是心动呢?
先想一想,在你和老板汇报工作的过程中,是不是遇到过以下问题:
当你精心准备了几十页的PPT,打算详细的向你老板描述问题时,老板告诉你他只有十分钟。你会怎么办?
当你在和老板汇报工作时,你发现老板不停的在看手机或者把注意力放在别处,为什么你的汇报无法吸引老板注意?
汇报完了,老板一脸茫然,记不住你所说的也弄不明白你的逻辑,你会怎么办?
这么多的怎么办如果你经常遇见其中的一两项,那么,诚实一点,你是不是很久都没有提薪升职放假了?知道为什么吗? 因为老板可能在考虑这些时候早就把你忘记了!
你可能会很委屈,可能你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可能你已经考虑的很全面,但是为什么老板认为你没做好事情,从而不给你提薪升职?
为什么老板就不明白你想说的是什么!因为你犯了这个快速变化时代的一个通病:想不明白和说不清楚,你需要训练并提升你的的思维力了。前段时间看的一本书:《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推荐给你。
这是一本帮助你提升思维力的工具书。这本书利用思维框架帮我们高效快速的解决职场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我们能够想明白也能说清楚。
本书的作者王世民曾任惠普华南区咨询总监和 IBM 咨询顾问。他可以用20分钟解决一个企业一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了解这个企业的业务,也不是因为他的学问和能力比企业的管理者高,只是因为他有很强的思维力,可以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框架,有体系地去寻找解决公司问题的方法。
想明白:“What-why-How"思考框架
作为下属,我们经常要去跟老板汇报项目状况或问题处理状况。首先我们自己要先将汇报的结构想明白,我们都知道老板大多都是结果导向、老板都很忙、老板都重效率、老板脑袋装了很多事情记不住太多内容等等,所以我们汇报的内容要先从结论说起,确定你本次汇报的中心思想,接下来运用“问题/现象-原因-对策”的框架做说明,这个其实就是“What-why-How"思考框架,见P86。
“What-why-How"是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思考框架。例如,谈对某个社会现象一一以通货膨胀为例一一的看法时,你可以按照" What-why-How的顺序,即通货膨胀是什么(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表现)、为什么会有通货膨涨(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怎么做(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分别讲怎么做),进行分析和阐述。
大家常用的问题解决三步曲“问题/现状一原因一对策”也是“What-why-How"的思考框架:先分析问题现状,再分析导致问题的原因,最后再针对原因提出对策。
使用“What-why-How"思考框架时,你完全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调整顺序。例如,”Why- What-how"的顺序就经常用于思考组织战略或个人行动的实施:先分析为什么(组织战略/个人目标的愿景或动机),再说明做什么(组织/个人应该或准备做什么),最后再说明怎么做(实施路线图或行动步骤)。
有人提及的“黄金圈法则”,就是"Why-How-What"的顺序,分别代表“目的/理念一具体措施一成果”,经常用于创业公司商业模式或产品的思考和说明。
比如,同学A在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产品经理,被要求管理一款时尚APP的整体研发。
通过测试,他发现目前公司里的几个时尚编辑经验不足,写出来的文章无法很好地吸引到用户。这时他要跟老板汇报。
“李总,我提议让总公司的资深编辑来为他们做一天的讲座。在研发这款APP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现任三个时尚编辑的文章无法达到考核标准。”
结果,领导在听完他的汇报后一连问了“具体我们的编辑水平差在里?”“如果请总公司的资深编辑过来指导新人,具体你将如何安排”等几个问题, 并表示“如果下次要向我汇报一件事,请把话说清楚。”
同学A回去后经过思考后想通,汇报中他说明了结论后,没有按“问题/现象-原因-对策”的框架做说明,会让领导产生一种“失控”的感觉。第二次报告时,他进行了如下说明,老板当下决定采纳他的建议。
“李总,在这款APP的研发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的新用户阅读点击量只达到考核标准的55%。(问题/现象)
经过分析跟网站内容对用户的吸引力有关,而这个是网站编辑负责的。
考虑到该APP的三名编辑——仅一人有一年时尚网站正式工作经验,另外两人刚毕业,均经验不足。(原因)
我提议让一直负责总公司同类APP产品的资深编辑为新人做一整天的培训。时间我建议安排在下周五,地点在二楼的小型会议室。(对策)”
说清楚:“讲三点“
汇报的结构想清楚后,经过我们充分的准备,我们还需要在汇报时说清楚而让老板能记住,有些人为了凸显自己想的全面,对策有十几条,说完后,老板根本记不住,或者根本没有耐心听了,直接说:请将重点!我们在表达时说几点合适呢?见P148。
神奇的7±2效应
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和逻学家威廉·杰沃斯说,往盆子里掷豆子时,如果掷3个或4个,他从来没有数错过;如果掷5个,就可能出错;如果掷了10个,判断的准确率为一半;如果豆子数达到15个,他几乎每次都数错。
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找人做一个简单实验:一个人读数字,从3个到4个……一直增加15个;另一个人努力记住听到的数字,听完后按听到的顺序将数字写出来,看看最多能正确记住几个数字(注意:读音不要变调,前后一致,读两个数字时间间隔不要超过1秒)。假如你的记忆力属于常人水平,你可能回忆出7个数字,至少回忆5个,最多回忆9个,即7士2个。
所以我们在归纳分类时,一次最多是不能超过9个,不然人根本记不住。我们在表达时,最好时讲几点呢?见P149。
根据7±2效应,既然人类大脑在努力记忆情况下,准确的短时记忆量也只是在5~9波动,那么为了让别人在一般状态下准确接收你传递的信息,一次性传递的要点最好保持在3个左右(2~5点)。这就是由7士2效应引申出的“讲三点”理论。
所以,我们在表达时,最好时讲三点。那我们要如何养成“讲三点“的习惯呢?见P152-P153。
“讲三点”是一种简单易学、见效快的表达技巧,但是如果你仅仅停留在“"知道”阶段而不能不假思索地加以应用,那么其实你跟不知道“讲三点”并没什么区别。那么如何才能养成“讲三点”的习惯?有以下两个方法。
(1)练习前期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尽可能采用“讲三点”的表达形式。
“讲三点”的原理很简单,应用也很容易,掌握它的核心就是使之成为习惯。习惯的形成需要大量、持续、重复的锻炼,因此在练习前期要尽可能地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多采用“讲三点”的表达形式,习惯形成后再根据场合需要选择是否“讲三点”(“讲三点”并不是所有场合的最佳选择,比如谈情说爱时“讲三点”就有点煞风景了。但前期还是可以先不分场合多多练习)。
在练习的早期,如果有条件,你可以找一个“陪练”,“陪练”的主要职责就是提醒你别忘了“讲三点”。“陪练”可以是你的朋友、同事或者另一半(另一半担任“陪练”时,请务必提前说清楚练习的目的一尤其是恋爱关系尚未完全稳定的情侣一否则影响了爱情我可就担待不起了)。
我的公司深圳尔雅在培养学员“讲三点”的习惯时,就由讲师兼任“陪练”的角色。无论是在课上回答问题,还是课后的一对一交流,只要学员忘了“讲三点”,讲师就会及时打断学员的发言,请学员用“讲三点”的形式重新表述。这样三周下来,基本所有学员都能养成“讲三点”的表达习惯。
(2)有目的地积累“三点”的框架并刻意练习。
进入“讲三点”的殿堂后,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同样是“讲三点”,有些人的“讲三点”让你觉得逻辑严道,有些人的“讲三点”却有生搬硬套的感觉。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核心就在于是否有一个逻辑严谨的框架。
如何才能做到“讲三点”时有一个逻辑严谨的框架?特别是极短时间内的即兴发言,如何才能做到逻辑严谨?这需要你在平时有目的地积累一些常用的“三点”框架,并刻意练习以记住它们。
我们常见的“三点“框架如下,大家可以参考,要诀时:练习,练习,再练习。
总结
这样汇报,老板才会给你升职加薪:
1.想明白:“What-why-How"思考框架
2.说清楚:“讲三点“
你Get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