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个人或者事物久了,就会有审美疲劳。
无论是让人眼花缭乱的商品,欲罢不能的电视剧,还是情侣之间夫妻之间,时间久了,都或多或少会有审美疲劳。
除了事物本身有太多的相似性,影视作品严重的同质化,人和人之间没有了私人空间,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喜新厌旧了。
很多人都喜欢新鲜事物,一有新事物出现就跃跃欲试蠢蠢欲动,想一试身手。
对于自己再熟悉不过的人,也是如此。
长时间和父母待在一起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絮絮叨叨啰哩巴嗦十分讨嫌,却忘了父母啰哩巴嗦的背后是对自己深切的关爱以及希望自己能够健康成长的良苦用心。
不过由于长时间和父母的相处,不仅让人有了审美疲劳,更让有些孩子有了抵触情绪。
有时候父母一些过激的言语会刺激伤害孩子脆弱的心灵,在学校里还得守学校的规矩做个遵守校规尊敬师长的好学生,回到家又要面对喋喋不休望子成龙的父母,对于孩子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学校教育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却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法,以成绩好坏来判断学生是否优秀,是不是可造之材,这样的做法或许根本经不起商榷。
由于一直以来的以成绩好坏定优劣,许多学生被打消了积极性,学习也提不起劲,回到家又被父母责骂,不但对学校审美疲劳,对父母和家庭同样有了审美疲劳。
中国传统文化又强调礼义廉耻,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简直大逆不道,学生又被当成反面典型狠批严斗,非要让学生承认错误洗心革面才得以作罢,对于在青春期叛逆嚣张的学生而言,却是适得其反。
如果学生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师长,而是被灌输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思想理念,可想而知对于他今后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岂止是有审美疲劳,恐怕连学都不想上家都不想回了。有如此简单粗暴的学校和家长,不要说成才了,能不能成人都是问题,希望孩子无条件服从难道不是痴人说梦?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学校,不要总想着拳打脚踢教训孩子,要想着怎样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发现他独特的天赋,循循善诱而非强人所难,或许才能缓解双方一触即发势同水火的矛盾,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即便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也用不着灰心失望,与其让他们做学习机器,倒不如给他们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自己定义自己的人生,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
那样就不会有让人昏昏欲睡的审美疲劳,不会有鸡飞狗跳的一地鸡毛,更不会有拳打脚踢的简单粗暴。
温暖和谐的环境需要共同创造,当学校和家长更注重孩子的人格发展,能够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平等的和学生交流沟通,就不会有那么多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不怕审美疲劳,就怕无可救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