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承传承,教人先教德[医德篇]
二千多年来,中华“德”的本义与内涵、德的修行、德的传承等基本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中医医德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中医德行与中华传统美德又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分述如下:
一、“德”的内涵与流变
德的本义:谈论其“德”,首先要了解“德”的内涵与流变。“德”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常称“德”为道德、德行、品德或品行等。就其“德”字的历史演变而言,则形成如下的不同文字与本义,例如:“德”字在在甲骨文中,左边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与行走,右边是一横卧的“目”字,表示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的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甲骨文中的“德”字意思是:人在行走道路时,要目不斜视,目标正前方。在金文中,又在“目”字下面加了个“心”字,意为人只有目正还不行、还应加上心正才算“德”。在小篆中,德的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所以,又形成括号内(彳、直、心)“德”的古字形态,寓有“心”的修炼、“彳”的行为、“直(值)”的担当。后来,又演变成现代楷书的“德”。
总归“德”字的构型与本义分析,德的内涵应为心性修养、行为规范,并遵从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德担当。然而,德的内涵与人的修行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文字表述与道德标准诉求。例如:
德的厚善:相传为周人所作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首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修行。其意是说:天体的运行健行不止,人君处世也要像天体一样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大地敦厚博大而容载万物,人君待人也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即用“天健”、“地坤”以启发“人君”。这就是中华民族借以立于世界之林的“人道”效法“天道”、“地道”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德行。
在中国道德观中,“德”又常与“善”联系在一起。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中有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其意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它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所以,语出《老子》的“上善若水”与《周易》的“厚德载物”,它们两者所蕴含的意义相同,可相互对应为用,所以,后世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联用并相互诠释,使之成为中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最美道德箴言与最高道德境界追求。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德”又被提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明确指出“德”的目标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从此,“德的厚善”与“自强不息”就成为中国伦理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德的仁性:在中华“德”的内涵与流变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一个“仁”字。“仁”字最早出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在我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以“仁”字组成的诗歌,例如:在《国风•郑风•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在《国风•齐风•卢令》中有“其人美且仁”。这里将“仁”与“美”二字联用,分别赞美男子的英姿和美德,因而“仁”在这里有善良、宽容的含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仁”字解说为:仁“亲也,从人二。”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前人关于“仁”的基础资料与思想中,赋予“仁” 新的内涵,提出了“仁”的概念。孔子“仁”的慨念与道德范畴,包括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爱等内容,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以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理想的伦理关系,从而构筑了儒家“仁”的伦理结构与思想体系。总归孔子的伦理政治理想是:
重視“贤人君子”的社会作用,去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所谓“德治”;他的理想社会伦理关系的构建是:君子务本、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为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联系与伦理扩展,并由此建构起一个有序的社会与等级政治秩序。孔子还为他所主张的社会政治秩序指出了可供实践的具体路径,其实践路径大致为: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并以“仁”为出发点,从我做起地去“仁者爱人”,并推己及人地“泛爱众”与“仁者无不爱”,形成全社会仁者爱人、由我及人、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纵横交错的从无序到有序的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扩展,从而达到与维系等级社会的政治秩序,最终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有点像现代中国有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孔子为了实现“仁”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理想,他还提出“杀身以成仁”,为“仁”而献身的观点。
德的诚信:后世儒家弟子们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诚”的道德慨念与求诚的讨论。从“诚”的本义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诚”与“信”互训为:“诚,信也”、“信,诚也”。北宋理学家程颐对此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认为诚实就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这说明“诚”与“信”历来是互通为用的。因此,“诚”的本义对于今人来说,说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不欺诈虚伪等做人德性。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诚”归其要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认为“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
然而“诚”在众多儒家看来,它不仅仅是一种真实不欺的做人美德,它还有如“天道”般的属性,这种“天道”般的属性就是——天道真实、天道自然、万物之始、善行之源的天覆地载与“自然天性”。儒家还认为,人性本来也是“性本善”的,有如天道无妄、天真无邪的至真纯善,只是一时被世俗情欲所蔽而远离了“天道”般的至真纯善的诚实天性。所以,人道要效法天道、努力求诚,使人性复归于“诚”的天性,人的德性也就能达到与天齐美的理想道德境界。对于“求诚”的这个哲学大道理,子思在《礼记•中庸》中归其要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前一个“诚”字是天的属性与境界,后一个“诚”字是人的诚实德性与追求。
对于“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全书•通书•诚下》)即“诚”既是儒家伦理中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也是人各种善行的本源。《礼记•中庸》则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赖于“诚”,因而,“诚”对现实中人来说,它既是“圣人之本”、“君子之所守”,也是“诚者自成”而成全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保证。可见,“诚”不仅决定着“仁”,它还是“德”与“善”的基础与本源。
良医教育是一家中医指导服务平台,立志让更多中医从业人员,感知医德为先,才能更好的造福于人
nt:2.0000;" >
今年,社会上一些中医专长培训班很火,冒充中医药主管部门的牌子招摇撞骗的也不占少数,各地中医药主管部门也接连发通知,提醒大家不要受骗,但为什么这些中医专长培训机构这么火呢?
很多人报培训班不是为了通过培训学习技能来应付考试,而是看重培训班会协助他们寻找推荐医师,报个培训班其实只为了能成功报名,这些培训班的费用甚至有高达3万元,实在让人唏嘘。
有人说,国家政策是故意刁难我们,不让大家参加考核。这个观点一定是不对的,《中医药法》的出台历经了那么多年,里面熔铸了多少人的心血,目的就是要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