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翻看到《兵临城下》。明明没看过。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才想起当初周沛眉飞色舞了老半天的电影好象就是它。一直想看。却一直没能如愿。史无前例的连看了好几遍。还是意犹未尽。于是定了定心神。奖励自己一杯六安。继续挥洒一些热血。
以独特视角理智、冷静、客观的描述了残酷战争中纯洁的爱情;肮脏的政治;复杂的人性。这是我对影片最简洁的描述。
影片以猎狼起始。在银装素裹的冰封世界里。瓦西里练就了一手的好枪法并磨练出坚强的意志。然后镜头跳转。当德国大举入侵斯大林格勒时。长大成人的瓦西里像大多数青年人一样应征入伍。参加了史无前例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与其说是保卫战还不如说是狙击战。因为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已经沦陷。到处都是德国纳粹。到处都是瓦砾和碎骨。红军在德国强大的火力封锁下损失惨重。夺回城市显得异常困难。不得已红军只能依靠狙击手躲在暗处进行暗杀和破坏。战争处在了相持阶段。而就在这时是命运的巧遇。或是死神的安排。瓦西里在死人堆里遇见了他的伯乐。英雄制造者邓宁。一个在我看来不是主角的主角。一个人性矛盾的综合体。一个吸引我看了又看的想了又想的因素。
邓宁。一个徘徊在道德边缘的人。首先是一个忠诚的红军军官。发现了年轻的神枪手瓦西里。在红军失利。斯大林格勒危在旦夕时。面对原将军的自杀。赫鲁晓夫的暴怒。所有的军官都噤若寒蝉时。他大胆地提出了我们需要英雄。于是。瓦西里。这个鼓舞了整个红军队伍。甚至鼓舞了全苏联的英雄诞生了。他放大了瓦西里每一天的胜利。神化了瓦西里的体能和智力。让他成了全国人民心中的神。他的道德在此时。是为战争服务。为国家服务。而对瓦西里则不存在。甚至是稍显残忍。
当德国狙击手少校来到斯大林格勒专门捕杀瓦西里时。他不理睬瓦西里例如我不是他的对手这样的呐喊。坚定告戒瓦西里。你是不会死的。他甚至不惜利用房东的儿子。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去接近他想刺探消息的少校。先让小西里天真烂漫地为少校提供假情报。然后再为瓦西里提供二次情报。等瓦西里两次失手后。少校终于醒悟到这个对他的巧克力口水直流的孩子是个间谍。于是他把小西里吊死。向瓦西里示威。在这件事上。邓宁是刽子手。他把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当手榴弹扔向了敌人。在他的心中。他不会怀疑自己的道德。因为他一直认定自己是在为祖国而战。为人民而战。
年轻貌美又有才华的女红军坦妮娅的出现打破了邓宁和瓦西里之间主导与服从的关系。他们同时爱上了坦妮娅。但坦妮娅爱上的却是一眼能够看到底的瓦西里。瓦西里很清澈。邓宁则显得城府。他用革命需要受过教育的人为由阻止坦妮娅去狙击手猎场。这是有私心的。瓦西里的爱很直接。邓宁的爱却没那么显而易见。也许在朝不保夕的战争年代里女孩子更喜欢干柴烈火似的爱。坦妮娅选择了瓦西里。并坚持陪伴在了他身边。与他共同捕杀少校。与他在埋伏着的地方缠绵。邓宁失恋了。由妒生恨。向总部发出了诬陷瓦西里的报告。这时候。他的道德匍匐在爱情的脚下。成了爱的奴隶。
镜头接着跳转。当坦妮娅身中流弹被送上了轮船后。目睹这一切的邓宁心死了。此时的邓宁。还可以有许多种选择。但这一次。他选择了对祖国对人民对瓦西里道德。却对自己不道德的行为。也许吧。极度的重创才会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邓宁的精神彻底解放了。他来到危机四伏的狙击手猎场。用牺牲的方式为瓦西里做了一件自认为有意义的事。然后他被击毙了。
我每个环节都在揣测邓宁的心理。但都错了。一开始把他想象成一个高大全的红军军官。却没想到他会不计手段的利用小西里。不计后果的诬陷瓦西里。是那么的理直气壮。后来。我又对他产生了怀疑。甚至武断的断定他会因为嫉妒迫害瓦西里。他却选择了一条唯独对自己不道德的绝路。也就是说。我把一个人的道德看成了一汪死水。没有波澜。永远也不会改变流向。这和我们一直所接受的三岁看到老。本性难移的思维定式是分不开的。
也许道德只能是行动的对象。而不是思考的对象。当要去思考道德时。就已经失去了道德的方向。邓宁这角色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他一直在行动。他的道德一直就存在于他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