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看书。
《巨人的陨落》英国肯·福莱特的三部曲之一,叙述几个家族的变迁。
作者心中构想无疑是宏大的,他所描写的几乎是当时社会的全部。历史、阶层、工人、贫民、大公,当然也有不错的景物。
看了它,虽不能让人也如此这般写出巨作,起码它令我们知道写小说要耐得了寂寞,守得住孤独。不要一心只想冲突直追高潮,于是不停的制造冲突不停植入高潮……以为自己写成了一个很棒的小说,简直和诺奖咫尺相望了。究到底,你还是那个菜鸟。只不过是衔了几根菜叶子而已。
真正的小说,动人心处,并不在夸张的情节,为了高潮而高潮。它往往是平实明白的语言➕简单的并不轰轰烈烈的情节。然鹅,它是打动人心的甚或它是动人心魄的。
往往看似简单的却往往最不简单。它需要才华也需要一点点技巧。
才华我们不可掌控,这一点点技巧却可以偷师学来,虽不能偷来10成功力,倾注身心能偷来一成也是大大有意的。
《巨人的陨落》极尽铺张的白猫手法,教我怎样慢慢将故事的场景细细点缀渲染勾勒。正如电影,一个又一个清晰明了又意境深远的场景是故事发展的主元素,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场景对于小说同样重要,它决定小说的品味。
《活着》余华作品。写的是一个家族的心酸历史,虽悲痛,我以为它并不动人。
故事没有叙述的变化,一个线索推进,情节缺少张力,缺乏变化。看完整书,只觉心情压抑沉重如铅块在胸,其他……便没了。
要论描写灾难,觉得萧红的《生死场》比《活着》更高一筹。因为语言更加震撼力透纸背。但让人感到长久悲哀和更深感触的是萧红的《呼兰河传》,语言更加灵动更加柔软也更加有穿透力。
是一种淡淡的天真,似有似无的暖心,却实实在在的是在叙写悲凉。这种不经意以快乐的手法描写悲哀的效果便是使悲哀无形之中扩大了N倍。
以天真诉说世事艰辛以暖心诉说悲凉,这种技巧操作起来很有难度,但既然偷来了,便要不遗余力,努力研习并不断试着应用之。
《呼啸山庄》英国艾米莉·勃朗特作品,这本书我看了无数遍,每一遍都令我震惊。
我是一个不听话的读者,并不愿意被作者带着走。每次读书都尽可能置身事外,很不解人情地以一个局外人身份苛刻地审视作者的笔下。
《呼啸山庄》令我失败得很惨。读过很多遍的我每次依然被牵着鼻子走,毫无抵抗更谈不上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故事并不离奇,两代人的恩爱情仇。很简单的故事被作者描述得扑朔迷离,神秘诡异,充满迷幻离奇的张力。从头至尾我的神经都在紧绷之中,一种迷离梦幻的感觉。
叙述的角度很巧妙。抓取故事发展的中间部位,然后向回追溯向后延展。
叙述的层次繁复且分明。以房客“我”的视角看去,人物关系扑朔迷离不同一般,很多没法解释的怪异事件,即刻抓住了我们好奇的心。女管家,又是一个故事参与者的身份,一步步展开推动故事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文笔,诡异的想象和叙述,给故事增加浪漫和哥特风,有希腊神话般的效果。
作者不同于常人的观点和思考。显然作者不是为了迎合世人迎合大众。她只是纯粹叙述自己心中的故事,管你理解或者不理解。
我想这句话很适合它,它不是在叙说️故事,它是为了让你印象深刻。
充斥其中的不是故事,不是人物,而是一种情绪。一种让你久久不能释怀的情绪,是一种你从未经历过的体验。这种情绪或者体验让你欲罢不能,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以浅薄的功力从各大师那里偷来一点微不足道的技艺。准备不知天高地厚恬不知耻地照虎画猫一番,也不管它最后到底会是虎亦或是猫。
第一,语言借鉴《呼兰河传》尽量直白天真,叙写世事变迁家庭风云个人命运,加入《呼啸山庄》的浪漫风和哥特风。在直白简单明了的语言中增加浪漫的想象哥特风的诡异,努力营造一种氛围和情绪。
第二,借鉴《巨人的陨落》,几个线索同时推进,不盲目不慌张,极尽详细,尽量让场景清晰明确,有恢弘之感。
第三,故事表现要有张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让人印象深刻。借鉴《呼啸山庄》的叙事角度,故事从哪开始,怎样向前追溯怎样向后发展,叙述要有创新,不能千篇一律。这个可以借助卡片、借助电影的镜头切入、借助意识流的一些技巧,融入浪漫色彩和哥特式的想象力。不管怎样,总之为了印象深刻。
第四,观点深刻独特有创造推陈出新,这点很重要。不过这点借鉴不来,需要磨练需要感悟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雨打风吹过,是生活给予我们的馈赠。所以,热爱生活总是没错的。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具体动笔才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不是?纸上谈兵总是不对的。
所以,我决定要开始了。你呢?
L03E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