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蝙蝠侠》、《超人归来》等超级英雄电影题材相继遭遇到失败的时候,一个主打写实风格与现实主义的非传统漫改电影系列,为DC乃至整个漫改电影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它就是“黑暗骑士”三部曲。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想过,像超级英雄这样青少年题材的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奖,而系列第二部中希斯·莱杰扮演的小丑让一切从此成为了可能。
这是黑暗骑士的崛起,同时也永远成为了银幕上的一段传奇岁月……
一个属于世界的小丑
“人们的漠不关心,唯有戏剧性的逆转才能唤醒。身为布鲁斯·韦恩做不了什么,我只是个血肉之躯,很容易被忽视、摧毁。但是成为正义的符号,我就永远不会被打败的,永远正气长存。”
影片中的这段台词,无形之中成为了布鲁斯·韦恩的自我救赎与自我成长完成到一个程度的标志。
“我是混乱的代理人,你知道混乱的好处吗?它很公平。”
如果系列第一部中展现的是布鲁斯·韦恩作为蝙蝠侠与一介凡人之间的痛苦挣扎与英雄成长,反派忍者大师有着复杂的人物形象,他作为蝙蝠侠劲敌的同时还是他的导师、挚友。
那么小丑所表现的则是蝙蝠侠在作为英雄与罪犯间的复杂定义中,来回激荡与碰撞的觉悟,如果作为英雄的代价,是作为对现实秩序的反抗,那么英雄与犯罪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个极度癫狂、超越以往戏剧色彩,充满现实主义邋遢与风度的小丑形象作为蝙蝠侠现实对立面同时也是心理对立面的存在由此在银幕上诞生。
一个恐怖主义份子的形象,一个和蝙蝠侠同样对哥谭有着特殊情结的人物。他把人性中充满戏剧性恶意的那一面,迫切想要表现在观众眼前。
他不是为了夺取利益而进行犯罪,相反他犯罪的目的与意义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可以说他是真正把犯罪作为己任的反派漫画角色,而在乔纳森·诺兰的坚持下,克里斯托弗·诺兰选择了最朴素的形象和造型来重塑这个原本带着夸张、漫画色彩的角色。
他同时也希望小丑一定得穿上小丑的戏服,才能化身为小丑,对于蝙蝠侠来说,化身是一种仪式感,而对小丑而言,太多的繁杂,会让他失去本色,显得做作而不真实。
后来电影的幕后设计师为了小丑的日常装束打扮甚至专门设计很久,以至于连一个领带,一个小丑平常用手指化完妆后手上留下的印迹,幕后团队都带着逻辑性的思考完成了。
“这部充满迈克尔·曼风格的电影,就是一部犯罪电影,小丑不仅是个恐怖分子,也是混乱的代言人,他的确是最佳反派选择。”克里斯托弗·诺兰后来如是回忆道。
无数的犯罪分子想要模仿他,你永远不知道他何时走高,何时走低,你永远无法预测,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是小丑最令人恐惧的地方。
诺兰最后在设计和制作这个角色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的时候,巧妙的借鉴了电影《发条橙》中对于艾力克斯这个人物的表现与塑造。融合了对哲学思想的不同思考,无秩序、混乱和他所代表的一切……
在希斯·莱杰去诠释小丑这个有着漫长历史和丰富故事的角色之前,诺兰几乎想到了电影所想要表现和达到的效果,以确定他的确做好了准备。
面对众多演员的试镜,诺兰千里挑一所挑中的却是在当时看来和怪诞、夸张、病态这些词语丝毫不沾边,演出也充满严肃和现实感的演员。
在华纳高层看来,这几乎是不可理喻和难以想象的,但既然已经把话筒递给了这个人,那么就要坚持自己当初的决定。
后来当电影片段中,小丑癫狂而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电影片段展现在决策层的眼前,被眼前几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超演技所折服的众人,震惊而欣喜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表演,显然已经让观众混淆和模糊了现实与电影间的界限,绝对超越了以往所有的漫画电影或者动作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是当代最具指标意义的电影演出创作。
黑暗骑士与现实社会
“要让电影里的世界与角色,尽量有重量,犹如其原始素材并不是和漫画一样,你得首次介绍让观众知道,让他们相信,我就是这样运用“真实”的字眼的。”
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看来电影具有强烈立体感与真实感的丰富表达空间,而一部电影只有做到了真实性和戏剧性兼具,才能真正的走进观众的内心。
一部真正具有思想内核的电影,能够做到让观众享受到娱乐体验的同时,也让他们有所思考,让他们感到激动。
在电影中,蝙蝠侠的幼年家庭悲剧、黑暗的政治社会让电影富有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张力,角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们在现实困境下所做出的似乎完全合乎情理的决定与改变。
这些现实主义的想法深深渗透到电影系列的制作之中,使观众中看完后会产生沉浸其中,想要再看一遍的冲动,仿佛电影与你能形成某种情感上的共鸣。
在以往的媒体评论人看来,超级英雄电影不应该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它们被成为“爆米花电影”是有着非常现实的原因的,这些电影属于一种视觉上的一次性消费品。
然而,在观看“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的过程中,观众们会发觉自己完全集中于故事之上。
在今天这样快节奏,追求享受体验的社会里,很少会有人能够做到目不转睛地看三个小时有关于恐怖主义和经济问题的纪录片,即便这些纪录片是由BBC之类的顶级制作频道制作。但是当这些曾经枯燥乏味的问题借由故事情节展现在《蝙蝠侠》的相关电影之中,会比直接讨论这些问题,还要更加有效,去激起人们深入的思考。
系列电影的编剧之一杰夫·杰森是这样谈及电影与现实的。
“他把这些我们在真实世界中努力去解决的论题,利用蝙蝠侠中的哥谭与蝙蝠侠进行探讨。正义是什么?要如何界定正义?要如何界定英雄主义,还可以相信英雄主义这个概念吗?英雄主义所造成的后果能够转变为合法化的手段吗?”
在黑暗骑士三部曲中,对于超级英雄所造成的后果,对英雄主义所造成的伤害探讨始终存在。
不管人们的政治上的最终倾向是如何的。我们都能看到导演所想要从中讨论和表明的现实问题――所谓的“美国式”英雄主义,就一定是如同传统美国主流价值观念里面所宣扬的那样完美无瑕吗?作为一个美国人,人们常常想到的是,自己是全球最强势力的代表,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自己就是世界警察,尤其是哪里出现了危机与矛盾,自己都要做到挺身而出,为什么?因为这就是美国,打倒一切邪恶势力,是它所不懈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这一系列行为反应之前,美国人所欠缺的是,停下来思考,“在这么做的过程之中,我的行为究竟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我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小丑吗?”
黑暗骑士三部曲让我们看到了英雄主义的存在总会有影响,尤其第二部小丑的出场,让蝙蝠侠清楚的意识到了,他是我的行为所衍生出来的后果,而现在我不得不去面对。
在911事件之后,最大的威胁,往往不是什么恐怖袭击、核武器,是恐怖分子或者犯罪团体利用恐惧和偏执让我们胆战心惊。“让人们惊恐于一切都会瓦解,我们看似强大的力量从我们自身腐朽的巢穴中被撕裂,我们所习惯的原有秩序被完全改变,并被抛到我们所未知却不得不忍受的寒冬世界之中!我们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不是对现代的恐惧,而是对后现代的恐惧,这些就是CNN这些主流媒体所抱有的焦虑心理。”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曾经如此说到。
如果说显而易见的改变能让人们在习惯中不自觉的遗忘,而潜藏于社会之中的暗流涌动则是让人们寝食难安的根源。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这部终章中,汤姆·哈迪所扮演的贝恩在失去守护者的罪恶都市之中建立的无政府状态与独裁主义的重现,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如果陷入恶性而不负责任的政治恶性循环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但是电影中的蝙蝠侠,那个面具下的布鲁斯·韦恩作为一个凡人显然无法预料到作为蝙蝠侠所会带来的后果,这是以一己之力对面对全社会的问题。
黑暗骑士与文学世界
“虽说前途令人担忧,但是凶吉未卜,所以还模模糊糊地怀着懵懂的希望。世界有阴影,但亮光在对比下显得更强。”
在三部曲中,诺兰创作设计的故事内容与狄更斯《双城记》中许多情节调性出奇一致,遥相呼应。
布鲁斯·韦恩在许多方面都呼应着西德尼·卡顿的人生旅程,即便他们表面上,堕落不堪、不求上进,花花公子。但他们也都能成为英雄,甚至是牺牲自我。在狄更斯的小说中,卡顿最终牺牲自我,拯救马奈特一家人,使得故事在闪耀着人道主义光芒的同时升华了主题。
他以颓废、冷酷的形象面向世人,却能用鲜血和信仰完成了自我救赎。
同样的,在诺兰版的蝙蝠侠电影中,布鲁斯·韦恩同样也是一个花花公子的百万富翁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人们只认识他的残酷、堕落与世故,却没能看到他最终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拯救城市中无数无辜的生命与灵魂,实现属于自己的无言抉择。
而在系列第二部中,诺兰明确地把阿根廷文豪博尔赫斯对电影的影响表现出来,影片两艘船上的人们面对千钧一发的危机得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作出属于自己的,属于整条船的抉择――究竟用不用按下按钮,炸掉另一艘船的人去拯救自己。
这很明显是电影创作者留给观众思考的特定哲学困境,博尔赫斯在文学中,很熟悉如何构架出这样或者那样的关系与限制,在特有的艺术氛围中,写出了传为经典的短篇故事。
而克里斯托弗·诺兰则做到了让人们在比读书更具娱乐性的方式过程之中,逐渐陷入对哲学的思考。
“在黑暗的电影院之中,电影中的人们静静的向观众展示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面内心与人性,不管他们是和谁在一起,父母、朋友、情侣、另一半或者是孩子……他们很安静的作出了自己的道德抉择,也就是他们究竟会怎么做?一部由漫画改编的超级英雄电影,能让人在心灵深处产生如此这般的撼动,在主题表达上达到如此这般的厚重,真的令人震惊!”这是系列三部曲制片人之一的麦克·伊伍思兰后来对电影的回忆。
也就是这个时候起,超级英雄电影该达到怎样的高度,成为了电影界热衷于讨论的话题之一,“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成为了后来所有超级英雄电影制作的标杆和无法超越的巅峰之作。
甚至于和它相比,最近新上映的《复仇者联盟4》都显得有些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