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习,管建刚老师与为我们做了一节指向写作的阅读课《推敲》,我收获颇多。
一、巧教方法。
管老师一上课,就是检查预习情况。“这篇文章一共出现了几个人名?”“三个,贾岛、李凝、韩愈。”请学生上台板书。“有一个词会不会写?‘拜访’,谁能用这个词把贾岛和李凝连起来说句话?”指名学生说,“贾岛拜访李凝,他不在家,就做了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接下来管老师问:“有个词会不会写‘冲撞’”,有个学生马上说:“贾岛和韩愈可以用‘冲撞’连起来说一说。”台下一片会心的笑声。管老师没有刻意地教学生方法,学生却敏感地感觉到了,自然而然的习得了,接下来学生巧妙地运用这三个名字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重朗读训练。
管老师在朗读环节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训练,一共出现了34次的读。管老师其中的三次指导朗读让人记忆深刻。出示这句话请学生朗读: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管老师评价学生读得一般,引导学生 “读长句子的时候要有一个停顿,没有标点,也要稍稍喘一口气。”学生心领神会,就读成了“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接着读文,出示: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请学生猜猜停在哪里,三个学生两个这样读,“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老师及时评价,又指名6个学生读。出示句子: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指名学生读,提示注意停顿,学生有了前边的铺垫,就会读了,“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出示句子: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这个句子又该停在那里呢?指名读,三个学生全部读作“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管老师顺势总结:“你们看,没有标点,也要有停顿,有的停在前边,有的停在后边,有的停在中间。”再次齐读这段话。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管老师指导朗读:“会读书是这样子的,没标点也要停顿了,有的有标点却不停顿,这叫声断气连”。范读“夜深人静,月光皎洁,”学生试读,指名读,最后齐读这段话。
管老师的指导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学生在训练中掌握了朗读的技巧。
三、创设情境,妙学转述。
管老师为了让学生明白“重复的不写”,设计了这样一个转述的环节。出示: 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是什么?学生很快说出是哪些句子。管老师顺势出示: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管老师作拱手状,面对学生说:“大人,昨天我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反复四次,学生大笑,接着管老师引导学生与幻灯片上的句子对比,改变了什么?学生回答:“多了一个 ‘大人’,‘一天’变成了‘昨天,’‘贾岛’变成了‘我’。”指名学生面对自己,学着刚才的样子说说这句话,三个学生入情入境,其他学生哈哈大笑。管老师增加难度,出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用激将法指名学生面对“韩愈”(管老师是韩大人)说话,顺理成章,学生说出:“大人,(管老师不失时机地答应“诶”)昨天我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我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再次增加难度,引导学生记得变哟!出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学生说出:“大人,昨天我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我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管老师及时表扬,“哇,你好厉害哟!把‘这时’变成了‘那时。’”继续挑战,出示: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指名来说,要求记得改。学生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很快掌握了转述的方法,“大人,昨天我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我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那天李凝不在家,我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挑战极限,出示: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每个孩子都愿意展示自己,一个女生站起来说:“大人,昨天我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我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那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那天李凝不在家,我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今天,我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管老师继续创设情境,“现在,我是韩愈,你们是贾岛,贾岛,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全班学生有动作有表情面向“韩愈”陈述事实。
学会转述是小学高年级的一个要求,我们经常教给学生怎么变怎么变,变过来变过去把学生变迷了,把老师变晕了。管老师巧妙地创设情境,为学生扶了一把梯子,在层层递进中学会了转述。
四、水到渠成指向写作。
管老师引导学生,贾岛明明向韩愈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为什么课文中只用了“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这样一句话?我们把刚才面对韩愈说的话写进去,作文是不是就长了很多很多,学生都直摇头,觉得啰嗦重复,管老师及时总结:“作文不能只追求字数,重复地不写。”
五、中华经典文化的渗透。
在检查预习环节,管老师很自然地介绍贾岛和韩愈,请学生读出《寻隐者不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出示《马说》《师说》,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渗透经典文化。
理解“吟哦”一词时,险情学生从字面理解,然后请学生试着吟哦诗句,最后播放吟哦的声频,请学生学着吟哦。我觉得管老师这样设计不仅用了多种方法理解了词语,还在有意渗透“吟诵”这一经典文化。
这节课快要结束时,管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的环节:因为李凝认识了一个会写作文的贾岛,我们知道了李凝,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哟,诗人李白写下了《赠汪伦》,学生背诗;有一个叫元二的人,结交了一个作文写得好的朋友——王维,王维写了《送元二使安西》,(生背);还有一个叫辛渐的人,结交了一个作文写得好的朋友——王昌龄,王昌龄写了《芙蓉楼送辛渐》,学生读诗。这就是文人轶事,记得,你要和一个会写作文的人做朋友哟。这也是中华文化的渗透吧。
听管老师的课就仿佛看一本名著,字字玑珠句句经典,百听不厌,这是我用了三个小时听着录音,对自己的思考做了简单的整理,也算是了却一桩心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