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泰州在里下河水网地区。一条海陵路,左边是草河,右边是稻河。我家住稻河边,出门就见桥。稻河上从北向南有韩桥,演化桥,孙家桥,杨桥,金城桥,函洞桥,新桥。有古石桥,有混凝土桥,还有木桥……
夏天我们特别喜欢从桥上往下跳,或站在石拱桥上眺望远处的泰山公园。离开了桥你走不远也走不了。现在在他乡见到了那些相似的石拱桥就不禁让我想起故乡小水城。
周三我们骑行去上海韩湘水博园。一座幽静的水上公园静静地依偎在黄浦江北岸。公园里有心人收集了一些奇石,古树,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惊奇的是一些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古石桥。一些古村镇拆迁改造,它们被集中到了这里,有三十几座之多。它们被巧妙地重新建在园子里的小河,小池塘上。让人们欣赏怀旧。
石桥小到由一块石板铺在两岸。最大的拱桥有十几米高,桥拱成半园,加上水中倒影就成了一个大圆。站在桥上可看到黄浦江上来往的船只。在池塘上铺设了曲桥,人在桥上也在池塘里。较宽的河上还有廊桥,为过桥人遮风避雨。真是一座古代石桥博物馆。这些桥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但美学价值却在此永存。
在桥的附近往往有建桥的来历。有的小桥昰平民百姓用自己一生的积蓄来建桥,方便了子孙后代和乡邻岀行。他们奉行修桥铺路大功德。这些桥就是他们的丰碑。桥的名字往往寄托了人们劝人为善和纪念造桥人的意思。
本周三我们又来到苏州河边。沿两岸骑行。两岸有路就有桥接通。每一座桥都不一样。苏州河入黄浦江处是二座著名的全部钢架结构桥,浙江路桥和外白渡桥。许多影视片在这里取景拍摄。他们见证了新旧上海百年巨变,成了上海的地标之一。经过整修后的苏州河两岸成了上海又一处城市会客厅。这里的各式老桥新桥犹如百花争艳,钢铁桥梁虽己百岁以上高龄,但在建设者们手中又焕发了青春。像全身盔甲的战士横跨苏州河两岸。拱桥如长虹卧波,水上水下一虚一实组成一只明亮的凤眼。拉索桥像美丽的竖琴,正弹着苏州河的颂歌。有的桥头堡上站立着各式雕像。走在这样的桥上让人心中踏实又心情愉悦。
自从苏州河上建起了一座座的桥,河的北岸由贫民窟变成了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工厂。黄浦江上建了桥,浦东由农田一跃而为国际金融中心和高科技中心。桥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他沟通了南北东西,让隔绝的重新牵手,让通行风雨无阻。又让江河流向四面八方,让船只在自己的怀中穿过。让飞驰的车轮和坚实的脚步在自己的背上通过去追寻各自的理想。
桥,他是用一粒粒的沙子,一块块的石头,一片片钢板,一根根钢丝在人类的巧手中筑成。它们除了是桥还是工人们的血汗与匠心是凝固了的艺术。对我们骑行的人。他们连接了道路,又是一个个的里程碑。所以每当我们经过每座桥都应馒下脚步,让目光多停留一会儿。多用心去感受。
再想想我们这辈人不也像一座座的桥,只不过是大小高矮宽窄而已。我们让后辈从我们的桥上走过。他们也只不过走得远近快慢而已。而现在他们的后辈又走上了他们所建的桥。我们都在被人渡和渡人。
中午我们用完餐,老孙看到路边有老人无力站立,赶紧从饭店搬来椅子给老人坐下,途中老孙的车坏了,黄医生帮他修好。这不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架桥么
遗憾的是黄浦江上没有一座桥能够骑上自行车,不能在横跨东西两岸的大桥上一览江上风光。张家浜的闲人诗人也曾在一首诗中写到
“希望能在太平洋上建座桥,让我们的自行车队一直骑到地球那一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