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花草
我对猪肉历来是排斥的。
在一起吃饭点菜,但凡看见菜单里带猪肉的,我一定会绕道,很多人不解,会问,“难道你是回民?”
我故作委屈状,我怎么可能是回民,我可是正宗纯种的大汉子孙好不好?
说起原因,一则大概就是小时候普遍穷,只有过年或者大办喜事的时候才能吃到猪肉,在别人都在说猪肉是美味的时候,自己也夹了一块放到嘴里,不料却咬不烂嚼不碎,满满的滞留在喉咙里,想吐了吧,怕被大人骂,咽下去却是痛苦的,为了回应长辈殷切的目光,小时候的我竟然那么“懂事”,闭着眼睛硬是生生给咽了下去,但是因此也留下了阴影,只要一看到猪肉片子全是大肥肉,就想起来小时候那难堪的一幕。
二则,后来上了中学,每天都要到食堂买饭。每次一到大厅门口,迎面就奔涌过来一股老猪油的味道。开始的时候还能忍受,但是时间久了,那股猪油味开始在我喉咙作梗,继而又使我联想到了猪圈的味道,每次闻到我就恨不得马上逃离。
所以造成,但凡聚会的时候点餐,我都会提醒一句,尽量不吃猪肉,如果有带猪肉的,做的不要带猪油味也凑合,或者,干脆不要让我知道有猪肉。
直到遇到了把子肉。
那时候在玉泉森信上班,中午跟同事一起出来拼饭,很偶然拐到了附近一处比较隐蔽的巷子,原来是一家老济南的“米饭把子肉”。
说起“米饭把子肉”,我是只知其名,因为这是老济南的传统名吃,满大街都是各种招牌。不曾吃过,因为我对猪肉的抵触心理,虽然都说这是用上好的五花肉做的,看到黑乎乎里透着红的样子,用蒲草捆在一起,好吃吗?
我非常不理解,那些热爱肥肉的孩子们,怎么忍受肥肉在唇舌之间的那种滑腻腻的刺激,如同我不理解,买肉夹馍还有要纯肥肉的,全是油啊,肉呢,也太不实惠了吧?
小伙伴们其实知道我在吃方面,口味比较叼的特点,但是这次在同事的怂恿下,我也点了一块把子肉,要了一份米饭。
惴惴然尝试了一小口,咦,还不腻!
有了第一口的基础,再咬一口,哇哦,口感酥烂,入口即化,先前我担心的那种咬不烂,嚼不碎的状况完全没有,并且满口醇香。
我开始大胆了起来,再下去一口,瘦肉部分也不柴,并且在汤水的滋润下,味道香浓。
我竟然才知道把子肉原来这么好吃!
一顿狼吞虎咽,一份大米干饭把子肉就被我干掉了。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只要有机会,我就光顾这家店,不光点了把子肉,连他的搭档诸如酱鸡蛋、酱豆角、酱海带、酱辣椒、四喜丸子、炸豆腐、炖土豆都轮番成为我碗里的美味。
我不光自己吃,我还拉了的小伙伴一起来。
原来这些年我一直错过了,我要弥补。
传统的招牌、传统的菜式,把子肉的小店并不起眼,却吸引着周边很多市民来吃饭。小店门外的空地上,有时候也支起了矮桌。快到中午,顾客多起来的时候,队伍都排到了店门外面,矮桌上几乎满客。
吃到了好吃的东西,习惯性的八一下来历是我喜欢干的事情。
一片肉肉也有自己的悠久历史。把子肉的来历,据说与古时的公祭有关。说是古人公祭之后,要把祭祀用的肉切成长方块分给参祭众人,由于这种长方肉块分割时必须扎缚上青蒲草或马蔺草,形成“扎把”的形式,故称“把子肉”。参祭的人把这些肉拿回家用酱炖着吃,渐渐就有了把子肉这种特定的美味吃食。
不吃把子肉不要紧,自从吃开了这道美食,我开始爱屋及乌,对跟这道菜有关的都开始接受了。经常看到,不足50平方米的小店内,一张大案板,上面摆满一大簸箩蒸好的米饭,旁边一个大桶内,一块块炖得油汪汪的把子肉浸在冒着热气的肉汤里。
一块把子肉、一个酱鸡蛋、一块炸豆腐,再加一碗浇了肉汤的白米饭,这就老济南人的一顿午饭“标配”。这一顿饭不过10来块钱,却吃出了老济南上百年的滋味。
把子肉讲究用酱油来烹调,不放盐,不加糖,在只有酱油八角的高筒瓦罐中炖熟,火候足到,一起封,香气四溢。
很多陈年老店,都是靠这一道菜的手艺,世代传承。现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很多的招牌店慢慢变成快餐店,如果想吃到正宗的,还要走街串巷的寻找。
把子肉很普通,它比不上红烧肉的口感精致,也比不上九转大肠的卖相华丽;把子肉也不普通,它是济南的美食代表,是济南人忘不了老滋味儿,也是济南最原汁原味的美食回忆和传承。
我是喜欢把子肉的。
我曾经错怪了这么多年的猪肉,就这样子逆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