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读书三:寻人不遇
外国人写的游记,用30天时间寻访中国古代诗人的坟冢,每遇一位诗人,回顾他的生平和诗作,并敬上一杯威士忌。
作者比尔波特,是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今年70多岁,是个中国通。看的过程总会有满满的感叹,被他一路艰辛的旅程,和对中国文化饱满的热情感染。
而且,因为他并不是从小在中国文化里浸染过的,所以更有“不在此山中的”独立视角,解读的诗歌更别有味道。
节录一段写曹植的内容:
……我说服出租车司机陆先生摇上车窗,打开空调,这样我就可以在半梦半醒之间思索有关曹植的问题了。我尽量去体会他的内心,在我看来,他之所以过度饮酒,是因为他和长兄的关系不好。曹植13岁时爱上了23岁的甄氏,但当时甄已经作为战利品分配给了曹丕。接下来的岁月里,她为曹丕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曹植的侄子,即后来的魏明帝曹睿。父亲去世后,曹丕不仅自立为王,还称了帝。他逐渐厌倦了甄氏,在新皇后的怂恿下,逼甄氏自杀,命曹植离开都城。随后,曹植写下了著名的诗赋《感甄赋》。
曹植死后,为了避免人们诟病母亲的形象,新皇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洛”就是刘静洛阳的洛水;洛神是女蜗的女儿在洛水溺亡候变成的神。《洛神赋》辞藻华美,诗人极度夸饰的,其实是逝去的甄氏。这赋长达70多句,下面是节选的一部分:
于是越北沚,过南岗。
曹植在其很多诗篇当中都表现出了超越凡人的精神气质,他犹如从云端降落尘世的仙人,出没于那些修道者的仙山或仙岛之中。尽管他也如我们凡人一样,被世俗挚爱所牵累,但他从未放弃道家崇尚的“清净”以及对理想国的追求。很明显,他深受500年前屈原优美、浪漫精神的影响,和屈原一样,曹植也希望“美政”能给人间带来太平,当然,他最终也和屈原一样失败了。曹植40岁病故,葬于通许城以东的七步村。
再如至陆游墓:
我站在曾经埋葬他的地方念给他听: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万一他们忘记告诉父亲“王师北定中原日”呢?所以我告诉他:金人已被赶走,中原已恢复和平。
当一个人将心交给诗的时候,诗也会为他催生出无尽的悲喜,这是缪斯的魔咒,万古悲愁岂是一饮而尽那般容易。
当波特来到山东某处白居易曾经居住的居所,因为他曾经到访过此地,那时这里还是荒芜之地,而此次新增了建筑,修缮了公园,设置了售票处。波特试图和售票员沟通,说自己仅仅是去旧址一瞻,并不去新建的场所游玩,可否免票。
售票员否然,他又尝试询问自己能否享受中国许多旅游景点的“60岁以上老人免票”待遇。
售票员说这项政策仅针对中国的老人,外国人无权享受。
波特被激起了反叛精神,硬是不想买票。最后,还成功的混在一个旅游团里,进了公园……
这样一个细节,让我看到波特不仅有对中国诗歌和中华文化的热爱,而且多年的中国生活和游历,让他学会了中国式浑水摸鱼的本事。看这一段的时候,这个70多岁的美国老头设法逃票的场景跃然纸上,顿觉亲切又可爱。
以作者描写李商隐的一段做ENDING吧~
他九岁丧父,被郑州的叔父抚养,长大离开叔父家以后,就再没过上什么安稳日子。他自己也说,在任何地方都未曾有过家的感觉,于是诗成了他的避难所。在他幸存下来的六百多首诗当中,《锦瑟》应该算是最著名的一首: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