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利川的汪营镇境内,有一座山脉,平均海拔1450米,过去因山上建有白云寺,庙里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山民有寻求佛保护之意,故取名”佛保山”。后改为福宝山,现今为佛宝山。
过去有首民谣:“佛保山,高又高,走路好像云中飘,满山蕨芜和茅草,野兽出没人烟少”,唱出了大山的荒凉和山民生活的艰辛。如今,这里生态良好,植被葱郁,野生物种丰富,自然景观秀美,被确立为国家4A级景区。那山上的白云寺境况怎样呢?是否一如往昔香烟缭缭?
带着这个疑问,我于本月26日独行前往佛宝山,在饱览秀美的自然景观后,又从游客中心向西步行,前往两公里之外的白云寺。
关于白云寺,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相传三国刘备入川,路经此地发现风景秀丽,四周八龙朝山,欲建都于此,但独少一龙,故放弃之,后入成都。孔明知道此事后,对刘备说:“您只数了八龙,您自己就是一龙,唯独忘记您自己,其实是九龙归位”。皇叔恍然大悟,可赶到这里时,发现已建了寺庙白云寺。
传说归传说,那是为了给这个寺庙罩上一些神秘的色彩。
靠谱一点的说法是,据光绪年间的《利川县志》记载,白云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48年重修,建国后,白云寺逐渐香消人散,文革时期被损毁。
现如今,山上还保留了当年寺庙的遗址,但是我此次并没有前往这处遗址,而是去了白云寺新址所在地。
去往白云寺的道路是一条水泥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微风阵阵扑面而来,一点也感觉不到盛夏的酷热。路上行人稀少,偶有车辆往来。此刻,我感觉天地之间好像只我一人,任我独自逍遥。
步行大约半个小时后,岔道口有块路标,根据箭头指向,走左侧的公路去往白云寺。继续步行不到100米,眼前一下变得开阔起来。
远处,蓝天白云下,清翠的松柏高大挺拔,好似哨兵守护着这一方净土。近处,公路的两旁是成片的莼菜基地,水面波光粼粼,那漂浮着的绿色精灵就是莼菜。
佛宝山的莼菜为利川一绝,畅销国内外,而我却是第一次近距离看见它长在水里的样子,那不就像浮萍吗?可莼菜的食疗效果很棒,养颜的功效也是不错,不信的话可以找度娘了解。
走过莼菜基地,只见东南面山头的红房子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若隐若现,那便是白云寺了。
还未走近寺庙,就闻得梵音袅袅。走进去看个究竟,原来寺庙里正在上下午课,寺庙住持带领比丘、比丘尼、居士、信众们正跪在蒲垫上念诵经文。其中一位年轻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左手拿着经书,右手食指指着经文,一字一字地念诵。
“你信仰佛教吗?”我跪在女孩旁边,抑制不住心中的好奇心。
“以前奶奶常带我到寺庙,受她影响对佛教感兴趣。”她莞尔一笑。
“念诵的是什么经文呢?”我继续问道。
女孩把经文合上,页面显示经文名称为《佛说阿弥陀经》。
我不再打扰女孩,双手合十,眼睛微闭,感受梵音带来的清静,慢慢地,心境清凉了许多。
我站起身四处打量,此为大雄宝殿,正当面供奉着释迦摩尼佛和他的两个贴身弟子,左右两侧是十八罗汉像挂图。整个大殿的布局和在其它地方见到的没什么两样。
住持法师不知什么时候站起身了,他微笑着走过来,从功德箱上拿起一本经书递给我,并将经书翻到正在朗诵的那个篇章,示意我跟着一起念诵。
我瞄了一下经书的封面,正是《佛说阿弥陀经》,不好拒绝,只好硬着头皮跟着念诵。经文是繁写体字,有些字我不熟悉,节奏也掌握不好,完全是囫囵吞枣。
看来这和尚的经也不是那么好念的啊!
或许是法师看出了我没有跟上调调,又走过来给我指念诵到什么地方了,我羞红了脸。
过了一阵,我因为惦记着要赶上最后的末班车回到宾馆住处,就把经书放回原处,跟法师告别了。
走出大雄宝殿,太阳明晃晃的,正卯足了劲儿炙烤着大地,水泥台阶被照得白花花的,刺得我眼睛快要睁不开了,只能眯着。
走下台阶,前面是天王殿,殿内正面供奉着弥勒佛,背面供奉着观音菩萨。
走出天王殿,前面就是山门了。一个比丘和两个中年男子正向山门走去,他们在山门前的山坡上停下来了,正在交谈什么。我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这位比丘的法号为释惟贤。
“师父,山门前有没有小路通往下面的公路?”我问道。
“目前没有,以后这里会修台阶,从台阶直下就可到达下面的公路了。”比丘尼答了我的问题后,又和那两位男子交谈起什么了。
“白云寺的旧址在山的那一边,重新修建为何选中这个地方呢?”我继续问道。
“以前的旧址地方窄了,拓展不开,政府重新规划后选在这个地方,一是可以建成规模更大的寺庙,二是让这里成为佛宝山新的景点。”
“目前,寺庙修建进展得如何了?”
“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接下来还要修建钟楼、鼓楼、禅房和公厕,眼前这片蔬菜地和荒地将建成果园和菜园,还得要个两三年完工。这两位是负责修建公厕的,我们正在商量具体事项呢。”
“修建寺庙的资金是从哪里筹措的呢?”
“有其他寺庙捐赠的,有信众捐赠的,我们自己也筹集了部分资金。”
您在寺庙负责什么呢?”
“负责寺庙的具体日常事务,还有工程建设。”
“您哪里人呢?”
释惟贤:“荆州的。”
陶语:“主持的法师呢?”
“法师也是荆州人,主持着六个寺庙的事务,现在是湖北省佛教协会的副会长。”
“想听听您对佛教因缘果报的看法?”
“我畏因。”
“为什么呢?”
“畏因就会懂得自律,就不会犯错,当然也就不害怕果报了。”
“这么说来,因缘果报其实也是在要求我们修身养性,懂得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少犯错误。”
“是的。现在有些官员贪污腐败,就是因为不畏因,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最后遭受锒铛入狱的果报。”
“是啊,如果为官的能修身养性,对权力心生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了。”
“对啊!”
“国家治理单靠法律手段是有限的,如果民众有点信仰,懂得自我约束,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也许治理起来就容易多了。”
“法律约束的是个人的行为,信仰约束的是个人的心灵。”
“是的。两者有效结合,国家治理就容易许多了。”
“是的。”
比丘师父还要和两位男子商量事情,我也不便再多有打扰,于是告辞,踏上了返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