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大学后,我们成为村庄的过客,但从未被乡邻忘记
上大学后,与家的交集便仅有寒暑假,除去假期做兼职的时间,真正在家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用“过客”来形容再恰当不过。自从上大学后,对村子里的人和事就都陌生了起来。哪几家是新移居到村子的;哪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儿娶媳妇了,女孩子嫁人了;亦或是哪个熟知的年青人出事了,老人去世了……这些事父母不提我便永远不会知道。同样,在村子里待的日子少了,村子里的人对我似乎也陌生了。他们只知道我在外面读书,是研究生,至于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在校有多大成就,这四五年间长成了什么样子全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内。
回家路上,必做的事就是和乡邻打招呼,那些看着你长大的人儿总不至于把你认错,并且他们总会先于父母看到你,下车后一路打着招呼回家,五分钟的路程走十五分钟也不稀奇,他们问着同样的话表达着关心,自己也一路重复回答着同样的话:我回来了;放一个多月呢;还读一年;挺好的,吃的也习惯……这个时候,又感觉到自己从未被村子忘记,依旧是邻舍大人们夸夸其谈的懂事女孩,小孩子们崇拜的知心姐姐,也依旧是村子的焦点。
二.乡邻忘记了你,但从不会忘记你的优秀
暑假回家,领着邻居家的三岁的小女孩儿去村子里的药店买药,一进门大爷便说:“小媳妇来买药了?”
高中时常和大爷的孙女在一起玩,那会常常到他家,对于我,他是再熟悉不过了,现在他把我唤作“小媳妇”,定是没有认出我。只微微一笑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将医疗本拿给了大爷。
大爷一边询问着买什么药,一边翻开了医疗本,转瞬便将目光投在了我的身上。惊讶的问到:“你是四清的闺女吧?”在得到我的确定后,大爷便展开了攻势,开启各种询问及夸奖模式。“还读几年研呢?村子里出一个研究生不容易呀,小时候吸个鼻涕手拉个裤子只知道玩,现在都长这么高了,你爸一人供你读书不容易,我孙女有你一半努力就好了。人都常说‘三十年前看父敬子,三十年后看子敬父’,四清有这么个懂事的闺女,有福享了……”这样的阵仗再熟悉不过了,不经历几次都不叫回村,以致每次回村都窝在家里,不愿在人多的时候穿过街道,那些蜜语夸奖这些年来听了太多,耳朵渐渐有了抵触情绪。
而10年前,这样的待遇从未享受过,那时,我默默努力,只为换得他人的一句赞赏,却成了奢侈。大概身边的小孩子都太优秀,跻身于其中,只能以矮小的姿态存在。
三.三十年前看父敬子
父母优秀,对他们的孩子也高看一眼
“看”父敬子,看的是什么?有些人看能力,看道德,看对社会的贡献。而有些人则不然,他们更看重的是权力、地位和财富。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无权二无钱。因一些病痛缠身,使整个家庭一直以来都步履维艰。俗话说:“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穷,这个家庭并不被人看好。
父母富有,好像孩子前途也一片光明。这些孩子从小便可以享受最优质的资源,她们拥有令其他小孩子羡慕的漂亮衣服,可爱玩具,身边也从不缺少他人的关爱和夸奖。
而贫穷人家的孩子从小便不被人看好,学习不好归结为理所应当,参加集体活动也遭嫌弃,于是从小便自卑。
小时候,羡慕着其他孩子的零食、玩具、衣服,羡慕她们含着金汤匙出生,也曾抱怨过父母,但知道,那已是他们能力范围的极限了。
四.三十年后看子敬父
儿女成功,对他们的父母也更加敬重
虽家庭贫困,但从小父母便被告诫“读书改变命运”。小时不懂事,贪图玩耍,成绩倒数。后来奋发向上,学业上一路绿灯,成为父母的骄傲。
村里人的评价也变了:“穷人家的孩子就早懂事,也争气。”每次受到乡邻的夸奖时,父母总会憨憨一笑;每次把拿奖学金的消息告诉父母时,父母的开心更是溢于言表。
每次寒暑假未放,邻居已开始打听我的归程,不大的一个屋子,被父母招揽来了许多补课的孩子。
所有的努力,一半是为了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另一半则是为了父母可以抬头挺胸走路。
三十年后,父母的脸面,很大程度上是由孩子挣的。